,"今天也算给它们找个家。"旁边的录音设备正记录老人们的口述史,王婆婆的声音带着颤音:"我18岁进的厂,第一个月工资买了双回力鞋,舍不得穿,藏在箱子里......"
铁轨尽头的绿道上,有人开了家"时光自行车行"。老板是老陈的徒弟,店里一半摆着锃亮的共享单车,一半挂着修复好的二八大杠。"昨天有个年轻人租了辆773厂的通勤车,说要骑去建设路拍视频,"徒弟给老陈递烟,"还问您当年骑车上班要多久,我说'师傅说过,心里揣着劲,再远的路都嫌短'。"老陈猛吸一口烟,烟圈飘向铁轨上空,像给往事画了个温柔的圈。
显像管车间改造的剧场里,正上演着沉浸式话剧《红光往事》。演员们穿着蓝工装,在观众中间穿梭,台词里混着车床的轰鸣声、澡堂的笑闹声,还有食堂开饭的哨子声。有个穿校服的女孩看得入迷,拉着身旁的老人问:"奶奶,当年您真的像她这样,在车间里唱《东方红》吗?"老人擦了擦眼角:"唱啊,一唱起来,再累的活都觉得轻快。"
雨水过后,苏式红楼的墙根长出了青苔。王婆婆在楼下翻晒旧物,被单上的碎花在风里飘,像当年厂里宣传画上的图案。"这被单是1970年结婚时扯的布,"她指着被角的补丁,"你爷爷在车间烫坏的,我补了朵花,反倒更好看了。"楼里的新住户探头出来笑:"婆婆,您这手艺能去东郊记忆开个补丁艺术展啦!"
夕阳把漫卡街的石板路染成蜜糖色。卖老冰棍的大爷数着零钱,收音机里正播《咱们工人有力量》。有个穿汉服的姑娘买了支冰棍,举着在"106信箱"前拍照,大爷突然说:"姑娘,这信箱当年寄过情书呢,比现在的微信红包甜。"姑娘笑了,冰棍上的水珠滴在信箱上,像时光落下的泪。
我站在厂区的老银杏树下,看着树影在红砖墙上摇晃。树是苏联专家当年栽的,如今枝繁叶茂,树围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树皮上刻着模糊的年份,1958、1978、1998、2023......像圈住了东郊的岁月。有片新叶飘落在我手心,叶脉清晰得像铁路的轨道,一头连着过去,一头通向未来。
原来所谓记忆,从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旧物。它是老陈培土的花,是王婆婆补的被单,是年轻人镜头里的信箱,是孩子手里3D打印的茉莉花——是所有正在发生的,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就像这棵银杏树,年轮里藏着风霜,枝头却总迎着阳光,一年年,长出新的希望。
十、永不褪色的印记
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