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响,让更多人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然而,郭沫若也因此遭到蒋介石的通缉,被迫开始了逃亡生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久后,郭沫若参加了南昌起义,在起义队伍中,他与战士们一起翻山越岭,历经艰难险阻。有一次,队伍在山中行进时,突然遭遇敌人袭击。枪声响起,战士们迅速投入战斗,郭沫若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与敌人展开激烈搏斗。尽管他是一介文人,但在革命的关键时刻,他展现出了顽强的斗志和无畏的勇气。起义失败后,1928年2月,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的十年间,他并未因身处异国他乡而放弃对革命和学术的追求。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完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派,为中国史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他专注于甲骨文和金文研究,常常在狭小的阁楼里,一坐就是一整天,查阅大量资料,对每一片甲骨、每一件青铜器上的铭文进行仔细观察和分析。经过多年努力,他撰写、编撰了《甲骨文字研究》《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等十余部着作,在古文字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考古遗恨,历史之殇
建国后,郭沫若在政务与文化工作中身兼数职,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然而,在考古领域,他却犯下了一个无法挽回的严重错误。郭沫若对明代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希望通过考古发掘,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1956年,在他的极力推动下,国家批准对明定陵进行发掘。
考古队怀着期待与紧张的心情,小心翼翼地撬开定陵地宫大门。当尘封多年的棺椁缓缓打开时,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金银珠宝闪耀着璀璨光芒,书画丝绸色彩绚丽。郭沫若兴奋地凑近查看,然而,悲剧却在这一刻发生。由于当时我国文物保护技术和意识相对薄弱,地宫内的文物在接触空气的瞬间,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万历皇帝的龙袍,原本色彩鲜艳、做工精美,上面绣着栩栩如生的龙纹,却在短短几分钟内,鲜艳的色彩迅速黯淡,丝绸质地变得脆弱不堪,发出细碎的脆响,随后化作黑色的粉末簌簌掉落。那些精美的丝织品,如绣着百子的华服,每一根丝线都比头发还细,承载着古代工匠的无数心血,也在空气中迅速碳化、损毁,永远消失了。
出土的字画同样遭遇厄运,一些明代着名画家的真迹,纸张迅速发黄变脆,墨迹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