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的诗句,展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冲破束缚的渴望,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激发了一代青年的创作热情。
除了诗歌,郭沫若在历史剧创作领域也取得了非凡成就。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五幕历史话剧《屈原》。为了创作这部作品,他把自己关在防空洞里,不顾盛夏的酷暑和蚊虫的叮咬,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当写到“雷电颂”这一场景时,外面恰好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郭沫若仿佛与剧中的屈原融为一体,他披头散发地冲到雨中,大声朗诵着剧中的台词:“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路过的百姓看到他的样子,以为他疯了,纷纷投来异样的目光,但他却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无法自拔。1942年4月3日,《屈原》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立刻引起巨大轰动,演出场场爆满,17天内卖出张票,《新华日报》称赞其“上座之佳,空前未有”。这部剧作借古讽今,通过屈原的故事,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不满,歌颂了爱国精神和正义力量,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投身革命,风雨征程
1926年3月,郭沫若怀着满腔热血,前往广州就任广东大学文科学长。在这里,他结识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开始接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如同指路明灯,为他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使他对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年7月,他毅然投笔从戎,随国民革命军北伐,担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副主任等职务。在北伐途中,他以笔为武器,撰写了大量鼓舞士气的文章和宣传材料。他深入前线,与士兵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生活和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他们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士兵们常常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述革命的意义和目标,被他的激情所感染,士气大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郭沫若义愤填膺,在武汉的一间昏暗小屋内,奋笔疾书《请看今日之蒋介石》。他的钢笔尖在纸上快速划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蒋介石背叛革命的愤怒与谴责:“蒋介石已经不是我们国民革命军的总司令,蒋介石是流氓地痞、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卖国军阀、所有一切反动派——反革命势力的中心力量了。”这篇檄文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