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改造升级,使郫筒酒年产量大幅提升 。同一时期,干久云在郫县护国酒厂带领团队酿制生产郫筒酒和白酒,其团队酿造的产品还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酒类的部优产品。1986年,郫县永兴乡一个小酒厂注册郫筒酒商标,聘请民间优秀师傅制作生产,但因市场萎缩、成本过高等原因于2015年停产。直到2018年,郫筒酒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祥根和他的团队为了保护这一千年历史品牌,在四川粮品道酒业有限公司进行了郫筒酒量产试生产,以古法为基础,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新工艺,研发出郫筒酒系列酒,再次让这跨越千年历史的标志性川酒,走进大众的视野。
枝头摇曳的红绡
沿着岷江,荔枝的艳影在《吴船录》中摇曳生姿。范成大从眉州到嘉州,再到叙州、涪州,一路都被荔枝吸引,那“绿叶红实粲然”的模样,尽显荔枝的鲜活。他还化身生活家,密封荔枝为使者保鲜,细致地比较各地荔枝的品质,字里行间满是对生活的热忱。眉州眉山馆里,那两筐荔枝在他眼中是如此诱人;嘉州城内,荔枝树粗壮高大,九顶寺殿前的荔枝更是品质上乘,每年都被专供给提点刑狱司;叙州的岷江两岸,荔枝林连绵成片;涪州,他不仅记录下荔枝的分布,还对其品质进行了一番评判,指出虽然唐代时涪州进贡荔枝,并被杨贵妃所喜爱,但“去州数里,有妃子园,然其品实不高。今天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 。
荔枝与巴蜀的缘分,早在西汉初年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便已种下,那时它被称作“离支”,到东汉,“荔枝”之名才固定下来。温暖湿润的唐代,四川盆地尤其是岷江、长江沿岸,荔枝种植蔚然成风。当时为了让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从巴蜀到长安开辟了“荔枝道”,经长寿、垫江、达州等地,人马接力,快马加鞭,将荔枝送往长安 。然而南宋以降,中国气候整体转向干冷,荔枝种植带被迫南缩,逐步集中于川南长江河谷地带,这在《吴船录》中也能找到印证,范成大自眉山顺江而下,直至戎州方见“两岸多荔子林” 。
陆游的《入蜀记》虽未聚焦荔枝,但他对山川景物的描绘同样细腻。想象一下,若陆游与范成大在荔枝林相遇,一个擅长借景抒情,一个专注记录物产,他们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也许会一起品尝荔枝,交流旅途中的趣事,共同为这蜀地的物产与风光陶醉。陆游可能会从荔枝的美味联想到家乡的水果,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范成大则会继续分享他对荔枝种植、保鲜的见解,两人在荔枝树下畅谈,为这段旅程增添一段佳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