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幽微处,有两本册子熠熠生辉,一本是范成大的《吴船录》,一本是陆游的《入蜀记》。它们像两把精巧的钥匙,打开了南宋长江行旅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段跨越山水、饱含人文气息的时光。
竹筒里封存的时光
范成大在《吴船录》里对郫筒酒的记载,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酒香邀约。那竹筒盛着的,不仅是美酒,更是蜀地的悠悠岁月。从山涛刳竹酿酒的诗意起源,到杜甫、陆游诗中对其的深情眷恋,郫筒酒已然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情感寄托。
当我翻开《吴船录》,仿佛能看到范成大站在郫邑,望着家家流水修竹,品评着郫筒酒。那些被精心制作的竹筒,刻纹上漆,提梁轻晃,宛如艺术品。制作郫筒酒的过程更是充满了仪式感,在竹林中,将酒倾入竹筒,用藕丝和蕉叶密封,不一会儿,香气便能飘达林外。这独特的酿造方式,是郫筒酒独领风骚上千年的秘诀。第一次发酵拌入的是八味中草药秘制的药酒曲,主要起糖化作用,将蒸好晾凉的糯米与之搅拌混合,放入缸中,在28 - 30度之间的温度条件下存放24 - 48小时,把糯米中的淀粉转化为葡萄糖;第二次发酵要拌入三十六味中草药秘制的麦曲以及酴醾花,以此增香、着色、呈味,抑制有害细菌生长;第三次发酵是将酒液灌入新鲜慈竹筒,用蕉叶封口,产生特别的呈香呈味物质 。
早在三星堆时期,川西平原酿酒业便随着古蜀农业的发展而兴起,已有盛酒和饮酒的酒器。到汉代,郫都酿酒业十分发达,扬雄在《蜀都赋》里提到的“酴清”,代表性品牌便是晋初诞生的郫筒酒。郫筒酒在唐代被列为贡酒,备受文人雅士追捧,杜甫未入蜀时就心心念念“酒忆郫筒不用酤”,李商隐也有“歌从雍门学,酒是郫筒酤”的诗句 。
可惜,范成大在《吴船录》中感叹,这种制酒技艺在当时或许已经失传,只留下这文字的记载,让后人对那独特的酒香充满遐想。
陆游虽未在《入蜀记》里提及郫筒酒,但他一路行来,对生活的热爱与范成大如出一辙。他笔下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充满了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不难想象,若陆游途径蜀地,品尝到郫筒酒,他定会被那酒液微甜、色如琥珀、清香弥久的独特风味所吸引,诗兴大发,挥笔留下对这美酒的赞叹,或许还会与范成大交流品酒心得,一同沉醉在这蜀地的酒香之中。
郫筒酒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落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国营企业郫筒酒厂开始恢复生产郫筒酒,1984年4月对郫筒酒厂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