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成都郫都区,青石板路在余晖里泛着温润的光。风掠过街角老槐树,枝叶沙沙作响,恍惚间,仿佛又听见了两千年前竹简翻动的窸窣声。公元前53年,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有想到,这个普通农家的孩子,日后会以一支笔、一卷书,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激起千层浪,成为照亮后世思想天空的璀璨星辰。
一、蜀地童年:竹简与烟火里的梦想萌芽
扬雄的家,是郫都区乡间一座普通的茅屋,竹篱环绕,炊烟袅袅。年幼的扬雄常常搬个小板凳,坐在村口那棵需两人合抱的老槐树下,眼巴巴地望着蜿蜒的小路。每当有商队的驼铃声由远及近,他便飞奔而去,像个好奇的小尾巴,缠着商人们讲述外面的世界。
“长安的朱雀大街啊,宽得能并行八辆马车,街边的商铺琳琅满目,晚上的灯笼一亮,整条街就像天上的银河落了地。”商人们绘声绘色的描述,让扬雄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他托着腮帮子,想象着洛阳太学里学子们激烈辩论的场景,憧憬着昆仑山脉中那神秘莫测的长生传说。这些故事如同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悄然生根发芽。
与同龄孩子追鸡撵狗的欢乐不同,扬雄最爱的,是家中那几卷已经泛黄的竹简。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捧着,手指轻轻拂过刻痕,仿佛能触摸到古人的智慧。竹简被他翻得竹片起毛,串连的麻绳断了又接,上面的文字早已烂熟于心,可他依然百看不厌。夜晚,他会躺在草席上,借着月光在脑海中反复琢磨那些字句,常常为一个字的含义思索到深夜。
镇上的私塾,是扬雄心中的“圣殿”。每当路过,他便踮起脚尖,趴在窗台上,屏气凝神地偷听先生讲学。有一次,先生讲解《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摇头晃脑地阐述着其中的起兴手法。其他孩子听得昏昏欲睡,扬雄却突然大声发问:“先生,为何一定要用雎鸠鸟起兴?换成白鹭难道不行吗?”
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先生握着戒尺的手停在半空,惊讶地看着这个不速之客。扬雄涨红了脸,却毫不退缩,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先生上下打量着他,半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个爱思考的孩子,进来坐吧!”从此,私塾里多了一个勤奋好学的身影。每天清晨,他总是第一个来到私塾,帮先生打扫庭院、研磨墨汁,只为能多一些时间学习知识。
放学后,扬雄总是第一时间钻进热闹的茶馆。这里三教九流汇聚,是他眼中的“知识宝库”。他掏出用树皮装订的小本子,一边听着贩夫走卒的家长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