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商号。掌柜王福海,中等身材,目光如炬,待人接物总是面带微笑。他凭借诚信经营与精湛工艺,将阆中丝绸远销海外。他独创的“双面缂丝”技艺,能在一匹绸缎上织出不同的图案,正面是娇艳欲滴的牡丹,反面则是栩栩如生的凤凰,引得各国商人竞相采购。为了保证丝绸的质量,他亲自挑选蚕茧,监督缫丝、染色、织造的每一个环节。有一次,一批即将出口的丝绸在检验时发现有几处微小的瑕疵,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全部返工,宁愿承受巨大的损失,也不愿砸了“德盛昌”的招牌。“品质就是商号的命根子。”王福海常对伙计们说。如今,走进西街,依然能看到古色古香的绸缎庄,橱窗里陈列的蜀锦,色泽艳丽,图案精美,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店内的老师傅们,戴着老花镜,坐在织机前,双手在丝线间穿梭,他们布满老茧的双手,却能织出世间最美的绸缎,每一根丝线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传承。
八、祠庙楼阁:凝固的历史乐章
除了张飞庙,汉桓侯祠也是阆中人心头的精神图腾。张飞在此驻守七年,教百姓习武,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传说他遇害后,阆中百姓悲痛欲绝,连夜赶制衣冠冢。每逢初一十五,祠堂内香火缭绕,烟雾袅袅。百姓们带着自家的米酒、腊肉前来祭祀,在张飞像前虔诚地磕头,祈求平安和丰收。如今,祠内的张飞像威风凛凛,身高丈余,豹头环眼,燕颔虎须,那双怒目圆睁的眼睛,仿佛仍在守护着这座古城。祠堂的墙壁上,绘有许多关于张飞的故事壁画,色彩鲜艳,人物形象生动,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看。壁画中,张飞横矛立马,英姿飒爽;或是与百姓亲切交谈,和蔼可亲。祠内的建筑布局严谨,构造别致,既有雄伟壮观的气势,又不失幽雅精美,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阆中文庙,是儒家文化在川北的圣殿。大成殿前的泮池,清澈见底,池中游鱼嬉戏。曾几何时,这里倒映过无数学子虔诚的身影。每年祭孔大典,天还未亮,文庙内便忙碌起来。工作人员精心布置场地,摆放祭品,香炉中早已插满了香,等待着仪式的开始。待晨光初现,钟鼓齐鸣,身着汉服的学子们鱼贯而入,在司仪的引导下,行三跪九叩大礼。他们神情庄重,口中齐声诵读《论语》,声音响彻云霄,场面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诵读声在文庙内回荡,仿佛穿越千年,与古代圣贤对话。仪式结束后,学子们还会绕着泮池走上一圈,寓意着从此开启智慧之门。泮池边的石栏上,刻着精美的花纹,见证了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9页 / 共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