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印记
1385年,大明王朝的龙椅上,明太祖朱元璋目光投向西南,一道旨意如惊雷落地——为十一子朱椿在成都修建蜀王府。朱元璋降谕景川侯曹震 “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我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 ,足见对这座王府的重视。在明代诸多藩王中,如此高规格的建造指令极为罕见,也奠定了蜀王府“最灿烂”的根基。
明代藩王府虽有规制,但蜀王府的建造却暗藏“破格”。它完全仿照明宫殿规制建造,堪称缩小版的明宫殿,以南京故宫为蓝本,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皇宫形制,整体布局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规制遥相呼应,远超一般藩王府的规模。朱元璋特调派南京工部的能工巧匠入蜀,同时征调湖广、江浙等地的工匠参与建造,还默许蜀王以“镇抚西南”为由,在建筑规格上彰显威仪。
这座宏伟的王府坐落于成都城中心,大致位于如今的天府广场及周边区域,其核心位置相当于现在四川科技馆与四川展览馆一带 。修建的号角一吹响,各地能工巧匠如百川归海般汇聚于此。外有萧墙环绕,萧墙周长九里,高一丈五尺;内有承运门、承运殿等五重大殿层层递进,每一座大殿的高度、开间数都经过精心设计,气势恢宏。承运殿的柱础以整石雕琢为须弥座,表面雕刻龙凤祥云纹,按规制藩王只能用“瑞兽纹”,这无疑是一种近乎僭越的奢华;殿内地面铺砌的“金砖”,是来自苏州的特制澄泥砖,需经过二十余道工序烧制,敲击声如金石;檐角的走兽数量达9个,而皇宫为10个,远超普通藩王府的5个标准。
蜀王府用料之奢华令人咋舌。殿宇梁柱多取川蜀深山的金丝楠木,纹理如绸缎泛着淡淡金光,不仅百年不腐,还自带清芬;地砖选自山东临清“澄浆砖”,以黄河故道细土烧制,叩之有声,铺就前需经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日,光可鉴人。装饰细节更是将江南精工与蜀地巧思熔于一炉。承运殿屋脊的鸱吻高达丈余,龙首鱼尾的造型以琉璃窑变工艺烧制,釉色随日光变幻青蓝紫三色;檐角走兽除传统龙凤狮外,更融入蜀地特有的“貔貅”形象,鬃毛处镶嵌川南玛瑙,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虹彩。殿内藻井以榫卯交错成天宫楼阁样式,每一层斗拱都雕有《蜀川胜概图》,细微处连岷江号子的纤夫、青城山道的挑夫都清晰可辨,再以螺钿镶嵌江面波光,夜间烛光摇曳时,竟似江水在头顶流淌。
府中园林亦藏乾坤。后花园“少城苑”引锦江活水凿池,池底铺陈邛崃白石英与合江亭紫砂,水清时可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