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石纹如天然画卷。亭榭栏杆多取邛竹与乌木镶嵌,竹节处嵌以雅安绿玉,乌木纹理则被匠人雕琢成杜甫草堂、武侯祠等蜀中胜景。更绝的是春日牡丹台,百株姚黄魏紫植于温石花台,花台之下暗藏火道,隆冬时节亦能催放花开,香气透过镂空的雕花砖弥漫整座王府,时人记载“步入府门,未见其形,先闻香雪海”。
蜀王朱椿本人崇尚文治,在王府内设立“景元阁”,收藏经史子集与书画珍品,甚至将部分宫廷藏书复刻于此,使蜀王府不仅是权力中心,更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圣地。这种“财富堆砌+文化赋能”的双重属性,让蜀王府在明代藩王府中独树一帜。
然而,这座辉煌的王府却难敌历史的风云变幻。明末,张献忠的一把大火将其化为焦土;清代,这里改建为贡院,继续见证无数学子的科举之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让它伤痕累累;直至1968年,在时代浪潮中彻底消失,只留下老成都人记忆中的“老皇城”。
二、建筑布局里的匠心独运
被百姓称为“皇城”的老成都蜀王府,外城城垣又称萧墙,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内城的安宁。四座城门分立四方,每一座城门都有着独特的名字与寓意:东边体仁门,象征着仁爱;西边遵义门,寓意着遵循道义;北边广智门,代表着广纳智慧;南端礼门,则彰显着礼仪。这些命名方式,尽显皇家风范,与一般藩王府的城门命名相比,更具文化底蕴和威严感。
端礼门前,金水河潺潺流过,河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三座石桥横跨其上,每座桥都有三个桥洞,构成“三桥九洞”的独特景观。桥洞倒映在河水中,形成一个个美丽的圆环。桥南头,威严的石狮昂首而立,它们目光如炬,仿佛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座“皇城”。石狮的造型仿照皇家宫殿前的瑞兽,身姿矫健,雕刻细腻,身上的纹路雕刻得栩栩如生,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庄重的气息。
城外,一道长二十余丈、高四丈五尺的砖砌红色砖墙——红照壁,巍然耸立。红墙映日,远远望去,庄重又气派。每当阳光洒在红照壁上,墙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熠熠生辉。人们站在红照壁前,都不禁被它的气势所震撼,这里也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散步、闲聊的好去处,大家在这里谈论着“皇城”的故事,感受着它的历史韵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明代藩王府的外城建筑中首屈一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踏入“皇城”内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