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新生城市的艰难起步
1949年12月27日,冬日的寒风裹挟着革命胜利的消息,吹散了笼罩在成都上空的阴霾。当解放军的队伍踏着青石板路走进这座千年古城时,城楼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泛着古朴的光,茶馆里的盖碗茶还氤氲着热气,而这座承载着三千年建城史的城市,正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即将展开一段波澜壮阔的新生篇章。
彼时的成都,沿袭旧制设有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第四区、第五区、第六区、第七区、第八区、第九区、第十区、第十一区、第十二区、第十三区、第十四区共14个区,面积仅29.9平方千米,城区面积更是只有18平方公里,狭小的范围如同被岁月打磨过的精致漆器,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却亟待更广阔的天地盛放新的生机。若追溯往昔,早在公元前316年秦灭蜀时,成都县便已诞生,作为蜀郡治所,它与华阳县如同成都的“双子星”,以街心为界共治省城长达千年。老成都人至今仍记得,暑袜街一带“跨一步,县过县”的独特景象,甚至衍生出“成都到华阳,现(县)过现(县)”的俏皮歇后语,将两县共生的历史镌刻在市井烟火里。
解放初期的成都,百废待兴,城市的行政架构也在动荡中艰难重组。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做出重大决策,撤销四川省建制,将其划分为川东、川西、川南、川北4个行署区。川东行署驻地初在重庆南岸,后迁至北碚市,辖区内的璧山、大竹、万县等专区,山水相依,物产丰富:璧山专区辖江津、璧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北碚、江北、巴县;大竹专区辖大竹、梁平、垫江、邻水、广安;万县专区辖万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忠县;涪陵专区辖涪陵、长寿、南川、垫江、丰都、石柱、武隆。川西行署以成都为驻地,温江、绵阳等地的沃野良田滋养着一方百姓,温江专区管辖温江、郫县、灌县、崇宁、彭县、新繁、新都、广汉、什邡、金堂、华阳、双流;绵阳专区辖绵阳、彰明、德阳、罗江、安县、绵竹、梓潼;眉山专区辖眉山、彭山、青神、夹江、洪雅、丹棱、名山、蒲江、邛崃、大邑;茂县专区则包含茂县、汶川、理县、懋功、靖化、松潘。川南行署先驻自贡,后移至泸县,泸州老窖的醇香、宜宾的竹海奇观都在其辖区内绽放光彩,泸州专区管辖泸县、合江、江安、纳溪、古蔺、叙永、富顺、隆昌;宜宾专区辖宜宾、南溪、江安、长宁、高县、筠连、珙县、兴文、屏山;乐山专区辖乐山、犍为、沐川、雷波、马边、峨边、峨眉、井研;内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