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出钢铁支援国家建设,连百姓家中的铁锅、农具也被收集起来投入熔炉。尽管这场运动因技术局限逐渐平息,却为成都工业发展埋下伏笔——此后,大量工厂拔地而起,高耸的烟囱成为那个时代最醒目的标志,也为日后的工业化浪潮铺下了第一块基石。
六十年代:工业浪潮中的区域新生
1960年初,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大刀阔斧推进区划调整。2月1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金堂县华严乡、大同乡,新都县弥牟乡划入成都市;7月18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撤销原郊区建制,全新设立金牛、龙泉驿、青白江三区,这片土地自此踏上工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金牛区整合了原郊区的金牛、永丰、青龙、苏坡、龙潭、天回、保和、和平、胜利、三圣、石羊、桂溪、簇桥这13个乡 ,成为农业与工业交织的枢纽。清晨,驷马桥蔬菜批发市场人声鼎沸,菜农们卸下带着泥土的新鲜蔬菜;午后,荷花池市场的布匹、五金交易热火朝天;入夜后,工厂车间依旧灯火通明,机械运转声与虫鸣交织。作为成都的“菜篮子”与工业发展前沿阵地,金牛区初显“西部第一区”的蓬勃气象。
龙泉驿区汇聚龙泉、大兴、茶店、长松、山泉、大面、西河、洪河、石灵(原名青龙)这9个乡及龙泉驿镇,依托丰富的水果资源与工业潜力,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春日里,龙泉山脉下万亩桃林花开成海,粉白花朵漫山遍野,游客如织;盛夏时,沉甸甸的水蜜桃挂满枝头,果农们将一箱箱鲜果运往全国各地。与此同时,汽车产业的崛起为这片土地注入新活力,现代化汽车工厂内,机械臂精准舞动,生产线高速运转,一辆辆新车从这里驶向世界。
因工业而兴的青白江区,纳入了华严、大同、弥牟3个乡。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企业落户于此,厂区内蒸汽升腾,起重机长臂挥舞,工人们身着蓝色工装推着钢材穿梭如织。轰鸣的轧钢机昼夜不息,空气中永远浮动着金属的炽热气息,夜晚降临,厂区的探照灯刺破夜幕,将整片天空染成工业时代的银灰色。
这一时期,成都的城市建设如同一场宏大的交响乐。为满足工业发展与民生需求,自来水厂的水泵日夜运转,将清水送往千家万户;热电厂的烟囱吞吐白烟,为城市注入能源动脉。新修的柏油路如同银色丝带,串联起各个工业区与居民区,沙河大桥、九眼桥等桥梁飞架河道,让锦江两岸往来如织。城市绿化也成为新的注脚:新华公园里,老人们在树荫下对弈,茶香与棋韵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