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1953年5月20日,成都市再次对区域进行调整,这次调整是对城市格局的进一步重塑。东城区由原第一区更名而来,而原第一区早在1951年8月便整合了之前的第一、二区——春熙路的绸缎庄、盐市口的茶馆酒楼,这些承载着城市繁华的地标,自此汇聚于东城区的版图中。西城区脱胎于原第二区,即1951年由第三、四区合并而成的区域,这里的青石板小巷、老茶馆,藏着最地道的成都烟火。望江区的前身是1950年设立的第五区,它坐拥锦江之畔,不仅囊括了原第五区全部范围,还将外南武侯祠一带收入版图,每日清晨渔船穿梭江面,傍晚码头飘来小吃香气,成为老成都人心中的“水上乐园”。
与此同时,万年区和龙潭区作为两个新的郊区诞生。万年区由1951年设立的第六区更名而来,整合了原第七区、成都县西城乡全部,以及青苏乡、城区乡部分区域,肥沃的土地上,金黄的稻穗年复一年铺满田野;龙潭区则由原第三区、第四区合并而成——第三区融合了原第八区及成都县部分乡镇,第四区汇聚了成都县与华阳县的新增辖地,这里是城乡过渡的枢纽,拖拉机的轰鸣与田间的虫鸣渐渐交织成新的生活旋律。
这一时期,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新修建的碎石路如同城市的血管,马车与自行车穿梭自如;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朗读课文,患病的百姓在新设的诊所得以医治。每一次区域调整,都像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古老的城墙下,新的工厂烟囱正悄悄冒出青烟,预示着这座城市即将迎来更蓬勃的生长。
1955年,成都的行政区划迎来意义深远的变革:望江区并入东城区,曾经热闹的码头与集市,从此成为东城区血脉的一部分;龙潭区与万年区合并为郊区,并于1960年7月更名为金牛区。这片新生的土地上,农田与工厂开始交织——拖拉机的轰鸣与收割机的转动声,奏响了成都从农业向工业转型的序曲。
1958年,全国掀起“大炼钢铁”的热潮,这场运动深刻影响了成都的区域版图。双流、崇宁两县在时代浪潮中“暂时退出历史舞台”:崇宁县在1958年撤销建制,其辖地并入彭县、新繁县,原本热闹的县城集市逐渐融入周边县域;双流县于1959年并入温江县,集中资源支援工业建设 。一时间,成都郊外竖起无数土高炉,浓烟与火光日夜不息。工人们轮班守着炉前,试图用双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