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区则管理内江、资中、资阳、简阳、威远、荣县、仁寿。川北行署则以南充为中心,串联起剑阁、达县等地的人文与风光,南充专区辖岳池、南充、西充、南部、蓬安、营山、仪陇、苍溪;达县专区辖达县、宣汉、开江、万源、通江、南江、巴中、平昌;遂宁专区辖遂宁、潼南、安岳、乐至、蓬溪、射洪、盐亭、三台、中江;剑阁专区则包含广元、昭化、剑阁、青川、平武、北川、江油、彰明、梓潼、阆中。
成都在这一时期成为川西行署直辖省会,第一行政督查区也随之更名为温江专区,这一变动如同为新生的城市找到了组织脉络,让成都在新的行政体系中锚定了发展方向。
同年7月,为了让城市管理更高效,原先的14个区被大刀阔斧地调整为8个区。这里的调整还涉及到民国时期遗留的基层单位——“保”。“保”是中国古代至民国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民国推行的保甲制度以“户”为基本单位,若干户组成一甲,若干甲组成一保,主要用于人口管理、赋税征收和治安维持,类似于现代的“社区”或“街道片区”。此次调整中,一、二区合并为新的第一区,三、四区合并为第二区;九区和十区的12个保合并为第五区,十一区、十区的6个保及华阳县部分地区合并为第六区。这些以数字简单命名的新区,每个数字背后都是对秩序的重建,就像老茶客重新规整茶碗,虽少了些雅致,却多了份利落。
五十年代:探索前行的区域变革
到了1951年8月,成都县城郊的青龙、驷马、西城、背苏等地和华阳县保和、永丰、得胜、隆兴等地,如同归巢的燕子,纷纷划入成都市。城市范围进一步扩大,市辖区顺势调整为6个——第一区由原第一、二区合并,延续着城市中心的繁华;第二区整合原第三、四区,街巷里藏着老成都的烟火日常;第三区由原第八区及新划入的成都县太平乡一部、青龙乡大部和驷马乡全部组成,田野与城区开始交融;第四区汇聚了新划入的成都县青龙乡一部、华阳县兴隆乡、保和乡全部及得胜乡大部,成为城市向外延伸的新触角;第五区由原第五区全部及新划入的华阳县得胜乡、永丰乡、桂溪乡各一部合并,既有老城区的底蕴,又添了新区域的活力;第六区则整合原第七区全部、原第六区一部及新划入的华阳县永丰乡大部、成都县西城乡全部、青苏乡与城区乡各一部,城乡风貌在此交织。那时的街道上,挑着竹筐的农民与穿着中山装的干部擦肩而过,茶馆里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围坐在一起,讨论着新政策,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