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起外号,本来叫“老大、老二、老三、老四”,叫着叫着,就合成了“四兄弟”。宋朝人大概没想到,这个简称会一直用到现在,成了这片土地最响亮的名字。在当时的驿站里,传递公文的骑手们快马加鞭,将“川峡四路”的消息送往各地,不知不觉间,“四川”这个名字也随着他们的脚步,渐渐被人们熟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历史长河里的改名游戏
四川的名字,就像个爱变装的演员,在不同的朝代换着不同的行头。
战国时期,这里是巴国和蜀国的地盘,所以后来也叫“巴蜀之地”。巴人勇猛,擅长渔猎和征战,他们居住在川东地区,在长江边建立起自己的城邦。蜀人聪慧,精于农耕和手工艺,在川西平原上开垦出大片良田,创造出灿烂的三星堆文明。一个在东边唱着激昂的号子划船,一个在西边安静地制作精美的青铜器,两种文化像嘉陵江和岷江一样,在四川盆地里交融。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这里设了巴郡和蜀郡,“郡”就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从那时起,巴蜀之地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版图,开始了新的历史篇章。
到了汉朝,四川又改名叫“益州”。这个名字听起来文绉绉的,“益”有富裕、增益的意思,倒也符合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美誉。那时候的益州范围可大了,包括现在的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陕西南部,妥妥的“西南大区”。在成都的武侯祠里,至今还能看到当年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遗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跨有荆、益”的战略构想,将益州视为成就霸业的重要根基。那时的益州,农业发达,商业繁荣,是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唐朝时,行政区划改成了“道”,四川成了“剑南道”。为啥叫“剑南”?因为位于剑门关以南。剑门关可是个险要地方,两侧山峰对峙,中间一条狭窄的古道,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守住这里,就能守住四川的北大门。后来剑南道又分成了“剑南西川”和“剑南东川”,东边治所在梓州,西边治所在成都,这大概是四川最早被分成东西两部分的样子。此时的“两川”,为后来的名字演变埋下了伏笔。唐玄宗又对这一区划作了调整,增设“山南西道”,便有了“三川”之说。在唐代的诗歌中,“三川”经常被提及,诗人刘禹锡曾写下“三川徒有主,风景属闲人”的诗句,描绘出当时三川地区的风光与人文。不过,这还不是我们熟悉的“四川”。
到了元朝,终于有了“四川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