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二、从“川峡四路”走来的名字
若把时间倒回宋朝,“四川”这个名字才刚刚开始酝酿。那时候的中国,行政区划叫“路”,相当于现在的省。北宋初年,在今四川地区设了个“川峡路”,听起来就像“河流与峡谷交织的路”,倒也符合四川被群山环绕、大河奔流的地形。想象一下,在这条路上,商队的马蹄声与船夫的号子声交织,驮着蜀锦、茶叶的马匹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行,船只在湍急的江面上破浪而行,一幅繁忙的古代商贸画卷徐徐展开。
可这“川峡路”太大了,管不过来。就像家里来了一堆客人,总得给他们分个房间。于是宋太宗时期,“川峡路”先被分成了“西川路”和“峡西路”。“西川”好理解,指四川西部的平原地带,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天府之国”的核心区域;“峡西”呢?指的是长江三峡以西的地区,包括现在的重庆、湖北恩施等地,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重要的交通要道。
到了宋真宗时期,分家分得更细了。“西川路”又被一分为二:东边叫“益州路”,治所在成都。那时的成都,是西南地区的繁华都市,街道上店铺林立,茶馆里坐满了喝茶聊天的百姓,空气中弥漫着盖碗茶的清香,商贩们用带着川音的吆喝声,售卖着蜀锦和竹编。西边叫“利州路”,治所在利州(今广元),管着川北和陕西汉中。这里的栈道沿着陡峭的山崖蜿蜒,古栈道上的石孔至今仍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行人与货物往来的艰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关就位于利州路,它如同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四川的北大门。
“峡西路”也没闲着,分成了“梓州路”和“夔州路”。“梓州路”治所在梓州(今三台),管着川中、川南。在自贡,井盐开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那时的梓州路,盐商们的船队沿着沱江顺流而下,将雪白的食盐运往各地。“夔州路”治所在夔州(奉节),管着川东、重庆和贵州东部。白帝城就坐落于此,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古名句,让这里声名远扬。站在白帝城的城墙上,看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历史的沧桑感扑面而来。
这下好了,四个“路”并排站: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夔州路。因为这四个路都脱胎于原来的“川峡路”,所以合称为“川峡四路”。老百姓说话喜欢省事,慢慢就把“川峡四路”简称为“四川”了。你看,“四川”的“四”,指的不是四条河,而是四个行政区;“川”指的是“川峡路”的“川”,既包含河流,也包含平原。这就像给四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