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就会开裂。”陶轮飞转间,他的双手如同指挥家,将泥团塑造成古朴的酒坛。
隆昌土陶的制作需历经揉泥、拉坯、雕刻、烧制等二十余道工序。雕刻匠人会在半干的陶坯上刻画牡丹、祥云等图案,刀锋游走间,泥土的沉闷被赋予灵动的生命。然而,随着工业化陶瓷的冲击,手工土陶产量锐减。当地政府将其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后,不仅建设了土陶文化产业园,还定期举办创意大赛,吸引年轻人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
如今,一些隆昌土陶作品被摆进了一线城市的美术馆,古老的技艺正焕发新生。但刘德全却高兴不起来。他看着空荡荡的作坊,曾经这里有几十号人忙碌,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伙计。“年轻人都觉得这行又脏又累,挣不到钱,不愿意干。”刘德全叹息道,“就算作品进了美术馆,没人传承,又能坚持多久呢?”
广元白花石刻:石上雕琢的水墨山河
在广元的白花石工坊,匠人张敏正对着一块灰黑色石料凝神观察。石料中天然的白色晶脉蜿蜒如河,她早已在心中构思好一幅“雪山寒松”的图景。拿起刻刀,张敏的动作轻缓而坚定,随着石屑簌簌落下,远山、近松、寒江在刀下渐次浮现。
白花石刻以当地龙门山脉特有的白花石为原料,石质细密,黑白分明。艺人需巧妙利用石材纹理,通过浮雕、镂空雕等技法,将山水、人物凝固于石上。一件精品的诞生往往耗时数月,从选料、构思到雕刻,每一步都考验着匠人的耐心与审美。作为省级非遗,当地中小学已将白花石刻纳入美育课程,部分艺人还与家居品牌合作,开发出台灯底座、镇纸等文创产品,让这项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但张敏在创新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与家居品牌合作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量并不理想。“可能大家还不太了解白花石刻的价值,觉得这些文创产品价格偏高。”张敏有些沮丧,“我们既要保证工艺的精湛,又要考虑成本,真的很难。”
八、针舞霓裳:布帛间的民族史诗
彝族刺绣(凉山地区):彩线绣就的文化图腾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普村,35岁的彝族绣娘阿呷莫正端坐在屋檐下,手中银针如蝶翼翻飞。她的绣布上,火镰纹、羊角纹与艳丽的色块交织,诉说着彝族先民的狩猎与迁徙故事。“我们彝族女孩从七八岁就跟着妈妈学刺绣,”阿呷莫笑着展示自己的嫁衣,“这些纹样是长辈传下来的,每一针都带着祖辈的祝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