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要完成这么一个宏伟而艰巨而庞大的目标,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杨小乐坚信,如果只是从某一个项目开始进入人工智能的研发,然后在逐步完善、改进、进而形成成熟的理论基础,以此类推,当各个项目都完善后,再组装整合起来,再进行下一步的公关,成功是有希望的。
那么,从哪一个项目入手呢?
人类的大脑就像有程序一样,一直在不断循环地工作着,眼睛和耳朵,是我们判断周围环境的重要依靠,从而根据不同环境的声音和图像,指挥身体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动作。
因此,首先要涉及的项目肯定跟眼睛和耳朵有关,也就是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前者目前摄像器件还不成熟,暂时不用考虑。
目前最适合的就是听觉系统了。
那么,人类的听觉系统是怎么工作的呢?
当声波碰击倒耳廓,便会被反射和减弱,这些改变提供了额外的讯息去帮助脑部确定声音来临的方向。声波进入耳道,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管,耳道会放大在3至12千赫之间的声音。在耳道末端的是鼓膜,它标记着中耳的起点。
在耳道传送的声波会碰击到耳膜或鼓膜。这些波讯息通过一系列幼细的骨头—锤骨(锤)、砧骨(砧)和镫骨(镫)在充满空气的中耳腔传送。这些小骨扮演着杠杆和电报交换器的角色,把低压的鼓膜声音振动转换成高压声音振动在另一个,更小的薄膜叫卵圆窗。更高的压力是必要的,因为在卵圆窗之外的内耳包含的是分泌液而不是空气。经过听骨链的声音并非平均地被放大。中耳肌肉的听觉反射帮助保护内耳免受损伤。中耳仍然以波形式包含声音资讯,然后声音资讯会在耳蜗被转换成神经冲动。
内耳包含耳蜗和几个非听觉的结构。耳蜗由三个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并支持分泌液波被压力驱使横跨基底膜分离两部分。明显地,一部分叫耳蜗管或[蜗管]],包含一种与内淋巴(通常在细胞里面的)成分相似的细胞外液。柯蒂氏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