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在这种种原因下,旧的科举制度已经成为了大族子弟、门阀集体、文官世家踏入官场的通道,上层永远不会向寒门开设。”
\n
“而这,就是明明这么多文官参与重新设置新的科举制度,却整整七年依旧未有新的科举制度出现的原因,新的制度將打破旧的制度所带来的利益,他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而是不想。”
\n
眾人已经被叶煊的这番话听的震住了,毛驤和蒋瓛两人倒是並没有听明白什么,不过依旧感觉很厉害的样子,而朱標確实是感到深深的震惊。
\n
这一席话,见微知著,洞若观火。
\n
將事情的原委分析的井井有条,连他也从未想过大明整整七年未出现新的科举制度,是因为整个文官集体不愿。
\n
朱元璋依旧不语,不过很明显脸色越来越差了,从眸子中隱隱酝酿杀意,叶煊觉得朱元璋这个时候心中正盘算著该杀哪些文官呢。
\n
叶煊倒是和文官大族们没有什么仇,不过这起案子牵连到了他,差点让他被牵累一起杀了,他自然不介意把事情挑明了说。
\n
“洪武六年停止举办科举,之后採用的全部都是举荐制度。”
\n
举荐制度,倒是很简单。
\n
通常有三种方式。
\n
一:贤良方正。
\n
选拔通晓经史、德行出眾者,侧重治国理政能力,譬如洪武初年刘基、宋濂皆由此入仕。
\n
二:孝悌力田。
\n
推举地方孝子、义士及农耕能手,旨在树立道德典范,浦江郑氏因“累世同居”被举荐。
\n
三:儒士明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