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针对精通儒学的学者,多授予国子监教职或翰林院职位。
\n
“洪武六年之后採用的举荐制度,甚至不如之前的旧科举制度,这里產生的问题就更多了,比如举荐权由地方官员、士绅及在朝文官掌握,形成“举主-被举者”的依附关係,被荐者入仕后,往往成为举主的政治盟友,形成官僚集团。”
\n
明朝初期的浙东集团中,刘基举荐同乡叶琛、章溢等人,在当时可是浙东官僚集团的骨干力量。
\n
翰林学士宋濂举荐的门生方孝孺,后者成为建文朝核心文官,延续学派影响力。
\n
“举荐制度还会產生『维护学术垄断』的问题,也就是举荐標准侧重儒家经学、理学修养,而大家族子弟往往自幼学习各种入学,远远比寒门更容易通过举荐踏入仕途,同时大族们也会利用举荐权,举荐族內子弟或者依附者,以此在官场中形成政治盟友和体系,甚至以姻亲与门生绑定,成为跨地区的庞然大物。”
\n
“这也是新的科举制度拖了这么久没有出现的第二个原因。”
\n
说到这里,叶煊看了看朱元璋和朱標,语气加重道:“而之所以洪武十三年,文官集体突然拿出了新的科举制度,並非是他们刚设想出来,实际上他们早就准备好了,根本原因是他们想到了其他方法,利用新的科举制度依旧获得利益。”
\n
“新的科举制度,无论从哪一方面看来,都是完美的,解决了旧的科举制度和举荐制度的诸多问题,譬如寒门有机会入仕、减轻文官大族士子入仕的机会、削弱大族利益绑定等等。”
\n
“正常情况下,文官大族们是不会拿出此制度、並同意此制度的,但他们却从中寻到了另外依旧享受和获得利益的方法,那就是舞弊。”
\n
“歷朝歷代,科举舞弊、作弊层出不穷,可终究只会出现一两个家族、考生参与作弊之事,因为考题和信息的传输很难,想复製考题传给其他大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