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叶煊的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这么多文官,六七年了,想不出来一套新的制度?
\n
就是不愿意去想,因为新的制度会影响他们的利益。
\n
他朱元璋想要的是公平的科举制度,可文官大族们不愿意。
\n
因此才这么一直拖著。
\n
见朱元璋愤怒之態,叶煊沉吟良久,脑海中思索著洪武六年之前的科举制度,总结了一下后道:“陛下,洪武六年之前,我大明的科举制度尚处於草创阶段,陛下虽意图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以巩固统治,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制度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文官集团和世家大族的利益。”
\n
“我大明洪武初期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尤其推崇程朱理学,而但凡世家大族,必然垄断教育资源,其子弟自幼接受经学教育,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掌握远超寒门士子,这种知识壁垒使得大族子弟在科场中占据绝对优势,同时科举考试內容偏重经义阐释,而非时务对策。”
\n
“譬如,洪武四年首科会试考题为《春秋》经义,此类题目依赖家学积累,寒门难以竞爭,大族通过代际传承的学术资源,確保家族成员在科举中脱颖而出。”
\n
可以这么说吧,就因为这一点,寒门永远无法出头,没有资格和大家族的士子对比,或许有寥寥三五名士子能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可数量依旧远远无法和大族相比。
\n
“还有就是地方学官的把控,地方官学,也就是府学、州学的生员资格多由当地大族把持,学官往往出自地方望族,通过控制生员选拔,將科举资格限定在特定家族圈层內。”
\n
“我大明初期为稳定统治,陛下吸纳大量元朝旧臣,这些旧臣多出身江南大族,其子弟通过科举迅速融入新朝官僚体系,形成“旧阀新贵”的利益共同体,再加上官僚集团的门阀化,早期科举进士多与世家联姻,形成盘根错节的关係网,譬如洪武四年状元吴伯宗家族与当地费氏、陆氏通婚,共同垄断江西科场资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