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地理园揭幕那天,林砚之站在崭新的地球仪前,指尖落在北纬30度的位置。那里镶嵌着枚小小的钢笔模型,笔尖指向两个红点——希望小学与云南小学的经纬度,被条金色的线连在一起,像钢笔在地球仪上划出的轨迹。
“林老师,这是赵老师特意定制的。”地理老师笑着递过份说明书,“他说1987年的证据里,藏着个地理密码——当年赈灾款的匿名接收地址,经纬度正好是这两个点的中间值。”说明书的夹页里,有张父亲手绘的地图,红铅笔标出的路线,与现在两地小学的交流路线完全重合。
地理园的角落里,立着块特殊的石碑。上面刻着世界地图,每个被钢笔圈出的地方,都贴着张照片:非洲的水井旁,孩子们举着“希望小学捐赠”的牌子;南美洲的教室里,放着云南寄去的钢笔字帖;欧洲的法治展上,1987年的案子成了“平民正义”的典型案例。“这是‘钢笔漂流计划’。”张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她刚参加完国际法律援助会议,胸前的徽章闪着光,“我们把故事写在钢笔上,让它漂向全世界。”
石碑的基座里,嵌着个透明的容器。三十七支来自不同国家的钢笔在里面静静躺着,每支笔的笔帽上,都刻着与父亲钢笔相同的“之”字标记。“是各国的公益律师捐的。”张岚指着其中一支,“这支来自瑞士,当年帮我们解冻账户的律师说,要让它继续见证正义。”
云南的孩子们带来了份厚礼。他们用收集的雨水,在地理园里造了个小小的“水系模型”,从希望小学的老槐树流到云南的向日葵田,最后汇入象征世界的池塘。“陈校长说,水会流动,就像钢笔里的墨水,能把勇气带到很远的地方。”小向日葵的妹妹举着模型船,船上放着支钢笔,“这是要漂向全世界的‘信使’。”
老陈的轮椅停在“1987年坐标”前,老人正用放大镜看当年的刑侦地图。地图上用红笔标出的藏匿证据点,如今都成了普法教育基地。“你父亲当年选的藏证处,现在都长出了向日葵。”老陈的声音带着感慨,“他说正义要像种子,埋在哪里都能发芽。”他从口袋里摸出个铁皮盒,“这是他当年记录坐标的笔记本,里面的公式,现在成了孩子们的地理课作业。”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画着个简易的经纬度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正是希望小学的坐标。林砚之忽然想起地理老师的话,今年希望小学的地理竞赛题,就是让孩子们用这个公式计算“正义的位置”,所有答对的孩子,都获得了支刻着坐标的钢笔作为奖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