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的图书馆里,新到的一批法律书籍正被整齐地码上书架。林砚之指尖划过烫金的书脊,《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案例解析》……每本书的扉页上,都有一个熟悉的钢笔签名——“赵建国”。这是赵峰的笔迹,他说要以这种方式,让“赵老师”的名字继续留在孩子们的课本里。
“林老师,您看这个!”图书管理员举着本泛黄的日记本跑过来,封面上用红笔写着“1989”。翻开第一页,父亲的字迹跃然纸上:“3月12日,植树节。今天偷偷去了希望小学,孩子们在种向日葵,有个扎辫子的小姑娘说,要把花种得比教学楼还高,等她长大,要当保护大家的人。”日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张小小的向日葵标本,标本背面写着“赠给小辫子”,笔迹与张岚钢笔上的刻字如出一辙。
林砚之忽然想起张岚说过的话,她小时候总在书包里藏着向日葵种子,说要种遍所有需要阳光的地方。上周张岚寄来张照片,她在新建的法治公园种下了第一棵向日葵,旁边的石碑上刻着“向所有守护正义的人致敬”,落款是“1988级学生张岚”。
窗外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是云南的交流团到了。林砚之走到走廊时,正看见母亲牵着个小女孩走来,女孩的辫子上别着向日葵发卡,耳后有颗淡淡的朱砂痣,像极了年轻时的母亲。“这是小向日葵的妹妹。”母亲笑着说,“她说要跟你学写钢笔字,以后也要当记录真相的人。”
女孩仰起头,递过来支用彩纸包着的钢笔:“陈校长说,这支笔和林叔叔当年用的一样。”拆开彩纸的瞬间,林砚之的呼吸停滞了——笔帽内侧刻着个极小的“之”字,与父亲那枚烧焦的钢笔帽完全吻合。
“是赵老师找老工匠复刻的。”母亲的声音带着暖意,“他说钢笔可以复刻,但笔迹里的勇气,需要你们亲手写出来。”她指向图书馆的方向,“云南的孩子们带了份礼物,说要放在博物馆最显眼的位置。”
玻璃展柜里,新添了个透明的盒子。里面整齐排列着三十七支钢笔,从1988年父亲用过的旧钢笔,到赵峰修课桌时用的铅笔刀改造的钢笔,再到孩子们现在用的新钢笔,每支笔的旁边都放着张纸条,写着它见证的故事:“1990年,这支笔写下了第一封举报信”“2005年,这支笔帮农民工讨回了工资”“2025年,这支笔教会孩子们区分对错”……
“这是‘钢笔接力’计划。”赵峰笑着说,他眉骨的疤痕在阳光下泛着浅红,“每个毕业的孩子都要留下一支笔,写下自己的故事,再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