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支新笔,去书写更多的正义。”他指向展柜最底层,“那里空着个位置,是留给你的。”
林砚之拿起那支复刻的钢笔,走到展柜前。她在纸条上写下:“2026年,这支笔将继续记录真相,就像三十八年的每个春天一样。”落笔的瞬间,笔尖在纸上留下清晰的痕迹,与父亲日记本里的字迹重叠在一起,仿佛跨越时空的握手。
交流团的孩子们在图书馆里结对子,教对方写自己的名字。云南的孩子用钢笔写“正义”,希望小学的孩子用毛笔写“勇气”,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首温柔的歌。林砚之看着小向日葵的妹妹教同桌握笔,忽然想起父亲笔记本里的那句话:“最好的传承,不是重复过去,是让每个时代都长出新的力量。”
傍晚的霞光透过落地窗,给书架镀上了层金边。林砚之在法治教育基地的留言簿上写下新的一页:“正义从来不是孤勇者的勋章,是无数双手握着钢笔,在时光里写下的答案。”放下笔时,她看见留言簿的第一页,有个熟悉的签名——“林建国,1988年春”,字迹旁边画着个小小的向日葵,花瓣上写满了孩子们的名字。
母亲走过来,递上杯热茶:“老陈说,等他好利索了,要给孩子们开‘钢笔书法课’,教他们写‘正义’二字的正确笔顺。”她指向窗外,“赵峰在给孩子们修钢笔,说要让每支笔都能写出清晰的字迹。”
林砚之望向操场,赵峰正蹲在石桌旁,手里拿着支钢笔,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握笔姿势。夕阳的余晖落在他眉骨的疤痕上,像给那道旧伤镀上了层金光。不远处,老陈坐在轮椅上,正给孩子们讲父亲当年用钢笔记录证据的故事,孩子们的眼睛亮闪闪的,像藏着星星。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云南寄来的视频。女老师站在新盖的教学楼前,身后的孩子们举着“钢笔接力”的横幅,齐声喊:“我们会把故事写下去!”视频的最后,镜头转向教室的黑板报,上面用粉笔写着行大字:“笔迹会褪色,但勇气永远新鲜”。
林砚之关上手机,转身走向图书馆。孩子们的笑声从身后传来,混着钢笔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像无数颗种子在土壤里发芽。她知道,这支钢笔的故事还会继续——在希望小学的课堂里,在云南的向日葵花田里,在张岚种下的法治公园里,在每个握笔书写正义的人心里。
夜色渐浓,图书馆的灯依然亮着。林砚之坐在桌前,铺开信纸,用那支复刻的钢笔写下:“致未来的孩子们:当你们拿起这支笔时,或许已经忘了1987年的雨夜,但请记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