厩里偷偷给受伤的野马喂食,被他发现却倔强地不肯认错。如今这孩子长大了,竟成了维系两国关系的纽带。他从腰间解下一枚玉珏:“此乃我大秦的镇国之宝,你带在身边,若遇急事,可凭此调动驻晋的秦兵。”
船开时,重耳站在岸边挥手,文嬴的身影在秦穆公的车驾旁越来越小。他忽然对身边的狐偃道:“你说,寡人这一步走对了吗?割让河西,虽换得安宁,却也让秦人在东边有了立足之地。”
狐偃望着黄河水面上破碎的日影:“君上,当年流亡翟国,您连一抔黄土都没有;如今有了整个晋国,割五城而安边境,值了。何况那五城的百姓,半数本是秦地迁来,归秦归晋,于他们或许并无不同。”
重耳默然,忽然听见身后传来喧哗,却是孟明视带着秦兵在河边开垦——他们竟将随身携带的谷种撒进了黄河岸边的滩涂。“秦将这是做什么?”重耳不解。
“回君上,”阳处父笑道,“孟将军说,河西归秦了,秦兵也要学晋人种地,明年好给绛城送新麦。”
重耳望着那些弯腰播种的秦兵,忽然觉得,这“秦晋之好”或许并不全是盟约上的文字,也藏在这些撒入泥土的种子里。
四、西风吹雁
咸阳城的百姓夹道欢迎秦穆公归来时,正是霜降时节。街旁的枣树上挂满了红灯笼,孩童们举着“秦晋永好”的木牌,跟着车驾奔跑。穆公掀开窗帘,看到百里奚的家门口摆着新酿的黍酒,蹇叔的孙子正趴在墙头上张望,手里还攥着刚从晋地换来的饴糖。
“君上,”公子絷低声道,“河西五城的官吏已派驻完毕,孟明视将军说,那里的晋民都愿归附,还送来了新收的粟米。”
穆公点头,忽然问:“重耳给文嬴的聘礼到了吗?”
“到了,三百匹晋锦,还有十箱夜明珠,都存入国库了。”
“把晋锦分赐给百官,夜明珠……”穆公沉吟片刻,“送去兵器坊,让工匠镶在文嬴的仪仗上,明年开春,她该回秦省亲了。”
车驾行至相国府前,百里奚早已拄着拐杖等候在门口。他身后跟着一个老农,竟是在第273集里提出“分田到户”的赵良。“君上,”百里奚颤巍巍地行礼,“赵良改良的曲辕犁,在河西五城试种,比旧犁快了三成,他特来向您报喜。”
赵良捧着一把青铜犁头跪下,那犁头磨得锃亮,犁尖呈优美的弧形:“君上,此犁可深耕,河西的沙土地用它耕种,明年定能丰收。”
穆公接过犁头,入手冰凉却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