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竞合共生计划” 让同学们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晴雨信箱” 里的困惑有了新的方向。“努力学习是为了自己考个好大学,还是能为社会做点什么?”“我一个人的力量那么小,做公益真的能改变什么吗?”“追求个人梦想和承担社会责任,会不会互相冲突?”…… 信纸上的字迹从焦虑转为思索,少年们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开始叩问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些疑问如同迷雾中的灯塔,指引着他们探索更广阔的人生意义。
初夏的清晨,阳光洒满植物园,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的信件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高二的雨桐在信里说,她考上重点高中后,父母总说‘只要你好好学习,其他什么都不用管’,可她看到社区里的老人没人照顾,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道该不该花时间去帮忙。” 林小羽的声音里带着温柔的坚定,“个人的成长不该是孤立的岛屿,而应是与社会相连的大陆,我们得帮大家明白,成就自我与回馈社会能并肩同行。”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思索:“我邻居家的哥哥,创业成功后只顾着自己享受,周围的人都说他‘忘本’,他自己也觉得越来越空虚。” 李诗涵轻轻点头:“就像小树,只有把根扎进土壤,吸收养分,才能长得高大,而树叶也会为大地遮风挡雨。” 王浩拍了拍石桌,语气昂扬:“那就启动‘寸心报宇计划’,让大家知道,哪怕是一颗微小的星辰,也能为宇宙增添光芒,个人的寸心之愿,也能回报广阔的天地!”
经过三十周的调研与筹备,“寸心报宇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社会公益领袖、人生规划导师开展 “小我与大我:价值的双重维度” 主题讲座,前者分享个人投身公益的成长故事,后者解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关系;陈雨欣负责策划 “社会角色体验日” 活动,让同学们体验不同社会职业的责任与价值;李诗涵着手组织 “微光行动”,鼓励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社会责任;王浩则发起 “梦想与担当” 分享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讲述如何在实现个人梦想的同时服务社会。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遇到了认知局限的难题。许多同学觉得 “社会太大,自己太渺小,能做的事情微不足道”,对 “微光行动” 缺乏热情。她没有急于说服,而是联合摄影社制作了《微光成炬》纪录片。纪录片里,有志愿者坚持十年为山区孩子捐书,让上千个孩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有医生利用业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