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技辅人立计划” 让同学们在技术浪潮中站稳脚跟,“晴雨信箱” 里又迎来新的困惑。“同桌这次考得比我好,我既想请教她问题,又怕她超过我”“社团竞选时,有人偷偷说我坏话拉票,现在看到她就别扭”“小组比赛明明可以合作拿奖,可大家都藏着掖着,最后啥也没做成”…… 信纸上的字迹带着明显的焦虑,少年们在竞争的压力下,既渴望超越他人,又困于合作的困境,这些矛盾如同紧绷的弦,稍不注意就会断裂,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与成长节奏。
暮春的午后,阳光透过生物园的紫藤花架,在石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一起,手中的信件被微风轻轻翻动。“高三的景明在信里说,他和好友约定一起冲刺名校,可看到好友的模考排名比自己高,就故意藏起了一份重要的复习资料,现在心里又后悔又煎熬。” 林小羽的声音里满是惋惜,“竞争本应是推动进步的动力,可现在却成了伤害友谊、阻碍成长的屏障,我们得帮大家找到竞争与合作的平衡点。”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带着忧虑:“我表妹参加绘画比赛,因为怕对手学到技巧,连调色盘都不让人看,结果自己画得越来越封闭,连以前的水平都达不到了。” 李诗涵轻轻点头:“真正的成长不是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而是大家一起变好的正向循环。” 王浩拍了拍石桌,语气坚定:“那就启动‘竞合共生计划’,让大家明白,竞争和合作不是敌人,就像飞鸟的双翼,缺一不可才能飞得高远!”
经过二十九周的调研与筹备,“竞合共生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教育心理学家、团队管理专家开展 “在竞争中携手:成长的双赢之道” 主题讲座,前者分析过度竞争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后者传授良性竞争与有效合作的方法;陈雨欣负责策划 “红蓝博弈” 体验活动,通过游戏模拟竞争与合作的不同结果;李诗涵着手组织 “互助成长小组”,让同学们在学科互补中共同进步;王浩则发起 “联合挑战杯” 赛事,设置需要团队协作才能完成的竞赛项目,鼓励大家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遇到了认知偏差的难题。许多同学觉得 “竞争就是要分出胜负,合作只会让对手占便宜”,对 “互助成长小组” 的参与热情不高。她没有气馁,联合班主任做了一个对比实验:将两个成绩相近的班级分为 “竞争组” 和 “合作组”,前者强调个人排名,后者鼓励互相辅导。一个月后的测试显示,合作组的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