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科澜守道计划” 让同学们在科技浪潮中信象里,新的迷茫如春日的柳絮般纷至沓来。“国外的动漫、电影那么受欢迎,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学英语、过洋节成了潮流,该怎么留住家乡的方言和习俗?”“在国际交流中,怎样介绍我们的文化才能既保留特色,又让世界理解?”…… 歪歪扭扭的字迹里,满是少年们在全球化浪潮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中,对文化归属与身份认同的困惑,这些迷茫如同缠绕的丝线,模糊了他们对文化根源与发展方向的认知。
暮春的清晨,薄雾笼罩着生物园的草木,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堆积的信件被晨露微微打湿。“高一的若瑶在信中说,她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时,面对外国同学的提问,发现自己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少得可怜,甚至不知道如何解释传统节日的深层内涵。” 林小羽语气沉重,“在文化交融的时代,我们不能让年轻一代在文化的浪潮里迷失方向。”
陈雨欣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满是忧虑:“我发现现在的孩子对国外的流行文化如数家珍,却连家乡的戏曲唱腔都听不懂了。” 李诗涵咬着嘴唇,神情严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我们必须让大家明白,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 王浩猛地一拍桌子,惊飞了树枝上的小鸟:“那就启动‘寰潮塑魂计划’,帮大家在全球化浪潮中,塑造属于我们的文化灵魂!”
经过十八周的深入调研与精心筹备,“寰潮塑魂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文化学者、国际交流专家开展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坐标” 主题讲座,并设立 “文化融合工坊”,为同学们提供实践交流的平台;陈雨欣负责策划 “文化拼图” 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在探索中理解文化多元性;李诗涵着手组织 “传统新生” 创意大赛,鼓励用创新形式展现本土文化;王浩则发起 “跨文化对话” 行动,搭建与国际友人交流的桥梁。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积极性不足的难题。许多同学觉得 “文化传承是大人的事,创新又太难”,对 “文化融合工坊” 兴趣寥寥。她没有气馁,联合历史老师制作了一部名为《文明的回响》的纪录片。纪录片沿着丝绸之路的轨迹,展现中国瓷器、丝绸、茶叶如何在传播中与异国文化碰撞融合;记录敦煌壁画中东西方艺术元素交织的痕迹;还呈现了现代设计师如何从传统纹样中汲取灵感,打造出走向世界的时尚作品。当这部纪录片在校园礼堂播放时,震撼的画面与深刻的解读,让同学们开始意识到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