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网潮擎炬计划” 让同学们在网络舆论的“晴雨信箱” 里,新的困惑如暗流般悄然涌动。“用 AI 作弊算不算违规?它只是工具而已”“基因编辑技术能治疗疾病,但会不会破坏自然规律?”“虚拟社交越来越真实,我们还要不要坚守现实中的真诚?”…… 字迹各异的信件中,满是少年们在科技快速发展浪潮里,面对科技伦理问题时的迷茫与纠结,这些困惑如同迷雾,笼罩着他们对科技应用的认知与判断。
深秋的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生物园的落叶上,却驱散不了林小羽等人心中的阴霾。林小羽、陈雨欣、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石桌上堆叠的信件被微风轻轻翻动。“高三的铭宇在信里说,他参加机器人竞赛时,队友提议使用违规改装的程序,他不知道该坚持原则还是随波逐流。” 林小羽声音低沉,“科技发展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抛出了太多伦理难题,我们必须引导大家找到答案。”
陈雨欣摘下眼镜擦拭,镜片后的眼神满是忧虑:“我在新闻上看到,有人利用大数据技术侵犯隐私,这些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 李诗涵咬着嘴唇,眉头紧锁:“我们得让大家明白,科技创新不能没有底线。” 王浩烦躁地抓了抓头发:“那就启动‘科澜守道计划’,帮大家在科技的浪潮里,守住道德与伦理的航道!”
经过十七周的深入调研与反复筹备,“科澜守道计划” 正式启动。林小羽决定邀请科技伦理专家、科研工作者开展 “科技之光,伦理为盾” 主题讲座,并设立 “科技伦理研讨室”,为同学们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陈雨欣负责策划 “科技伦理迷宫” 沉浸式体验活动,让同学们在情景模拟中思考伦理抉择;李诗涵着手组织 “伦理思辨工作坊”,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同学们的判断能力;王浩则发起 “科技向善” 创意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践行正确伦理观。
计划推行初期,林小羽遭遇了认知障碍。许多同学觉得 “科技伦理是科学家的事,和我们没关系”,对 “科技伦理研讨室” 兴趣缺缺。她没有气馁,联合科学老师制作了一部名为《科技双刃剑》的纪录片。纪录片中,既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挽救生命的伟大成就,也揭露了部分企业利用算法进行 “大数据杀熟” 的不良行为;呈现了基因编辑技术在农业上的创新突破,同时也探讨了其在人类胚胎实验中引发的伦理争议。真实的案例与激烈的讨论,让不少同学开始意识到科技伦理与自己息息相关,逐渐有人走进研讨室参与交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