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雨欣在策划 “科技伦理迷宫” 沉浸式体验活动时,面临着场景构建和伦理冲突设计的挑战。她将校园的艺术展厅改造成充满未来感的迷宫,入口处闪烁着 “欢迎进入科技伦理抉择之旅” 的霓虹字样。进入迷宫后,同学们会遇到各种模拟场景:在 “学术诚信之困” 区域,参与者扮演科研人员,面对实验数据不理想,是否要篡改数据以发表论文的抉择;“隐私边界之惑” 区域,模拟互联网企业决策者,在用户数据能带来巨大商业利益时,是否要突破隐私保护底线;“生命改造之难” 区域,则呈现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人类的伦理困境。每个场景都设置了互动装置,同学们做出选择后,装置会展示不同选择引发的后果模拟影像。
李诗涵组织的 “伦理思辨工作坊” 困难重重。第一次课程上,讲解科技伦理理论时,许多同学听得云里雾里;在案例分析环节,面对 “自动驾驶汽车在危险时该优先保护乘客还是路人” 的问题,大家各执一词,难以形成有效讨论。她意识到,需要采用更生动的教学方式。于是引入 “伦理情景剧”,让同学们分组演绎科技伦理冲突场景;开展 “伦理辩论擂台赛”,围绕热门科技伦理话题进行辩论;还邀请法律专家和伦理学者进行点评指导,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王浩的 “科技向善” 创意实践活动在初期参与度不高。大家觉得 “践行科技伦理太难,不知道从何入手”。王浩没有放弃,他先举办了一场 “科技向善成果展”,展示了国内外利用科技解决环保、教育、医疗等社会问题的优秀案例:如用无人机监测野生动物保护区域,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慈善捐款透明可追溯。这些案例激发了同学们的灵感,他还为参与者提供了技术指导和资源支持,鼓励大家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创意方案。
“科技之光,伦理为盾” 主题讲座上,礼堂座无虚席。科技伦理专家用严谨的理论和鲜活的案例讲解:“科技每前进一步,伦理就要为它划定边界。没有伦理约束的科技,就像脱缰的野马,可能带来灾难。” 科研工作者分享了自己在实验中坚守伦理底线的经历:“哪怕研究进度受阻,也不能违背科学道德。” 一位专家的话引发全场深思:“我们不仅是科技的使用者,更应该是科技伦理的守护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技伦理迷宫” 沉浸式体验活动开展后,在校园里引起巨大反响。同学们在 “学术诚信之困” 中,有的选择坚守底线,触发了 “诚信研究者获得尊重与支持” 的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