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负债结构:带息负债/总资产>60%扣20分,短期负债/货币资金>2扣15分;
- 现金流:经营活动现金流连续两年为负扣25分;
- 审计意见:非标意见扣30分;
- 违规记录:信披违规扣20分,违规担保扣15分。
“星辰电子”的得分是45分(满分100),而“蓝海科技”因“可疑洗澡”和“控股权变更预期”获得68分。林深设定及格线为60分,这和减速器战役中“技术指标达标率”的筛选逻辑一样,都是用量化标准过滤垃圾。
2. 尽调:穿透重组的迷雾森林
为验证“蓝海科技”的重组预期,林深安排团队做了三件事:
- 实地调研:在该公司注册地发现其主要厂房仍在生产,与“停产传闻”不符;
- 资金追踪:通过银行流水分析,发现大股东质押股权的资金流向了某新能源项目;
- 人脉验证:联系到曾经的合作伙伴,确认“蓝海科技”正在与某锂电池企业洽谈资产注入。
这让他想起生物疫苗战役中的“临床数据验证”,只是将“实验室数据”换成了“企业实地证据”。在调研笔记里,他写下:ST投资的本质是信息差博弈,而实地调研是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关键。
3. 建仓:设计风险收益的杠铃策略
林深采用“5+3+2”的仓位配置:
- 50%仓位给“高安全边际”标的:如“天源重工”,其股价已跌破净壳价值(壳价值按5亿计算,股价对应P/B=0.8);
- 30%仓位给“高弹性重组”标的:如“蓝海科技”,重组成功预期下股价存在3-5倍空间;
- 20%仓位机动,用于应对突发消息。
止损机制也分三级:
- 技术止损:股价跌破重组意向书公告前低点;
- 事件止损:重组预案被股东大会否决;
- 逻辑止损:退市风险警示升级为退市预警。
这和减速器战役中的“阶梯式建仓”不同,ST板块的风控更像排雷作业,每一步都需要精准的风险测算。
四、关键暗战:重组预案公布前的72小时
某周五傍晚,林深接到一个加密电话,对方是“蓝海科技”重组方的财务顾问。“尽调报告已经提交,”顾问的声音压低,“但审计那边对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