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预警指标异曲同工,都是通过数据勾稽关系识别异常行为。
2. 重组预期层:破译资本运作的密码本
蓝色便签记录着重组的关键节点:
- 控股权变更:“天源重工”的大股东在ST后三个月内将股权质押给某国资平台,林深查阅质押合同发现,质权人有权提名三分之一的董事席位;
- 资产剥离进展:某ST企业公告出售亏损子公司,但交易对手方是大股东的关联企业,“明显的腾笼换鸟迹象”;
- 重组意向书:“星辰电子”与某新能源企业签署的《合作框架协议》中,“尽调完成时间”和“资金到位节点”都做了明确约定,“比一般的忽悠式重组更具执行力”。
林深在重组概率模型中加入“决策者画像”维度:当ST公司的实控人曾有成功重组案例(如“蓝海科技”实控人曾将另一ST企业转型为光伏公司),其重组成功率提升40%。这和减速器战役中“管理团队过往业绩”的评估逻辑一致,都是对人性与历史经验的量化分析。
3. 政策博弈层:游走退市红线的平衡术
黄色便签贴着退市新规的关键条款:
- 财务类退市:连续两年“扣非前后净利润孰低者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林深发现“天源重工”通过关联交易将营收从8000万做到1.2亿,“精准踩线”;
- 规范类退市: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年报,某ST企业在最后期限前48小时公布年报,“明显的监管压力测试”;
- 重大违法退市:某ST企业因信披违规被立案调查,但处罚决定书迟迟未出,“存在以时间换空间的可能”。
他让小周统计近三年ST公司的“保壳手法”:72%采用“资产出售+关联交易”组合,21%通过“会计政策变更”调节利润,而剩下7%则依赖“政府补贴+债务豁免”。这和生物疫苗战役中的政策解读不同,ST板块的政策博弈更像是在钢丝绳上跳舞。
三、战术推演:从财务垃圾到黄金坑的挖掘流程
凌晨两点的办公室,林深在ST板块的自选股里标注着不同颜色的标签,每个标签对应一套筛选流程:
1. 初选:构建财务排毒系统
他设计了“ST健康度评分表”,从五个维度打分:
- 资产质量:存货周转天数>360天扣10分,应收账款周转率<1次/年扣15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