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的“算力攻击”——当对手试图用产能优势操控市场“共识”时,更需看清产业链的真实供需。他没有被恐慌左右,反而加大对“经纬电路”和“精钻科技”的建仓。他的逻辑很简单:5G基站PCB不是消费电子板,对可靠性要求极高,通信设备商不会轻易更换供应商,因为更换成本(认证周期、品质风险)远高于价格差。
果然,一周后,“经纬电路”发布公告:“与XX通信的合作按原计划推进,客户对交期和品质表示满意。”同时,行业媒体披露,某台湾企业的“成本价套餐”仅限老客户,且附带“不得采购大陆高频板”的排他条款,引发国内供应链的反制情绪。
“经纬电路”的股价在利空出尽后开始反弹,两周内涨幅达40%,而“精钻科技”作为设备端受益方,股价涨幅超过60%。林深看着账户浮盈,没有数字货币爆仓时的心悸,也没有光刻胶获利时的狂喜,而是感到一种产业投资的踏实——这一次,利润源自对5G产业链节奏的精准把握,源自对“工业级谎言”的穿透能力。
五、阻焊层上的刻度:当战法成为产业时钟
半年后,“经纬电路”的16层HDI板正式批量供货5G基站,首批订单金额达3.5亿元。消息公布当日,股价一字涨停,封单超20万手,像电路板上的阻焊层一样坚固。
林深在涨停板上卖出三分之一仓位。他想起光刻胶战役的止盈原则,懂得在产业链“关键节点”锁定利润。但他保留了大部分仓位——他知道,5G建设只是PCB周期的开始,就像从“2G到3G”的跨越,远未到终点。
手机响起,是链下客的加密消息:“PCB赚够了?下一个战场在‘汽车PCB’,电动车的电路板层数是燃油车的3倍。”
林深回复:“就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PCB迭代,对吧?”
他关掉交易软件,走到窗边。远处的通信基站在暮色中闪烁着信号灯,如同PCB上导通的焊点。这场景让他想起在电子厂打工的夜晚,流水线上的电路板在灯光下泛着幽绿的光,那时的他不会想到,多年后自己会在这些“数字血管”中看到产业变革的脉络。
林深看着屏幕,手指轻轻颤抖。他终于明白,从无人驾驶到数字货币,从光刻胶到PCB,所谓“战法”从来不是战胜市场的工具,而是他在人生废墟上重建时,用来丈量产业周期的“阻焊层刻度”——刻度的一端是技术参数,另一端是人性周期,中间则是从破产者到产业投资者的蜕变轨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