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话术游戏”——“框架协议”与“正式订单”的区别,如同PCB上“规划布线”与“实际导通”的差距。但他手中的“拼图”已完整:铜箔囤货、设备改造、客户认证、即将发布的框架协议,这些信号组合起来,就是PCB产业链的“主网开通”时刻。
四、飞针测试里的杠杆:当产能遇上5G周期
公告如期发布,“经纬电路”与某通信设备巨头签订“5G基站PCB供货框架协议”,预计未来两年供应不超过8亿元的高频高速板。消息一出,股价高开3%,但很快被卖盘打压,全天收涨1.5%,成交量放大五倍。
“典型的‘利好出尽’走势。”券商研报纷纷看空。但林深盯着盘口数据,发现开盘时涌出的卖单大部分被三个机构席位接走,成交价格始终维持在32-33元,精确如飞针测试机的探针定位。
“他们在收集筹码。”林深调出“经纬电路”的产能数据:现有高频高速板年产能150万平方米,而国内5G基站建设预计每年需500万平方米PCB,国产化率不足30%。8亿元的框架协议相当于吃掉其现有产能的60%,还不包括正在建设的新产线。
“供需缺口就是最强催化剂。”他在笔记里写道。就像光刻胶的“国产替代缺口”,PCB的“5G建设缺口”就是股价的驱动力。他计算着:若新产线明年投产,产能提升至300万平方米,按当前单价计算,年营收将达25亿元,是2024年的2.5倍。而市场给予的估值,显然未包含“5G建设加速”的预期。
杠杆的思考再次浮现。在光刻胶领域,他通过上游材料商放大收益;这一次,他盯上了PCB产业链的“设备端”——一家为“经纬电路”提供高速钻机的设备商“精钻科技”,其股价尚在历史低位,如同PCB上未被激活的“备用焊盘”。
就在他准备布局“精钻科技”时,突发消息传来:某台湾PCB龙头企业宣布“扩产50%”,针对大陆5G市场推出“成本价套餐”。消息一出,“经纬电路”股价次日低开5%,市场担忧“价格战”会吞噬利润。
林深却从中嗅到不同逻辑。他查阅该台湾企业近三年财报,发现其高频高速板毛利率维持在28%,若降价至“成本价”,意味着毛利率归零,这在成熟制造业绝无可能——除非,他们的库存积压严重,或者想通过低价延缓大陆企业的产能爬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是PCB领域的‘产能威慑’。”他想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