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名为“深海投资”的私募账户在过去半年内持续增持,持股比例已达5.2%,刚好超过举牌线却未公告。这让他想起数字货币市场里“隐形巨鲸”用分散地址吸筹的手法,只是在这里,规则更隐蔽,战场从链上转向了实验室和财报附注。
二、纳米级博弈:从技术参数到供应链密码
“别被K线骗了,光刻胶的战场在实验室。”晶圆观察者的邮件再次弹出,“去查‘紫曦科技’最近半年的原材料采购记录,特别是‘芳族聚酰亚胺’的进口量。”
林深愣了一下。芳族聚酰亚胺是ArF光刻胶的关键原料,全球90%产能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他通过供应链数据平台调取信息,发现“紫曦科技”的该原料进口量在三个月前突然激增300%,但同期产品出库量却未见明显增长。
“囤货?”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这和他在数字货币市场看到的“巨鲸囤积流动性代币”手法惊人相似——当核心原料供应可能出现缺口时,提前锁定资源,就能掌握定价权。他立刻查阅行业新闻,果然看到一条被淹没在财经版角落的消息:某日韩原料商因设备故障,预计停产三个月。
“时机!”林深拍案而起。就像数字货币市场捕捉到“政策友好国”的监管信号,此刻半导体产业链的“时机”藏在原料商的停产公告里。他开始构建“光刻胶战法”的核心框架,将数字货币领域的“链上数据监控”转化为“供应链数据穿透”:
1. 技术代际跟踪:
光刻胶按应用场景分为G线、I线、KrF、ArF等,对应不同制程芯片。他制作了一张技术路线图,标注“紫曦科技”的ArF光刻胶所处的“14nm-7nm”过渡区间,以及更先进的EUV光刻胶研发进度。这类似于数字货币领域跟踪“共识算法迭代”,只不过这里的“算力”是实验室里的曝光机。
2. 供应链安全边际:
他梳理出“紫曦科技”的前十大供应商,发现其中三家来自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国家。这让他想起数字货币交易时避开“高风险钱包地址”的原则——在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的“地缘政治风险”就是最大的“链上黑天鹅”。
3. 客户验证强度:
不同于数字货币的“社区共识”,光刻胶的“共识”来自晶圆厂的认证。他通过行业协会的非公开渠道了解到,“紫曦科技”的ArF光刻胶已进入国内某龙头晶圆厂的“验证清单”,但尚未进入“量产采购清单”。这中间的距离,就像数字货币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