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盘室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屏幕上切割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像极了半导体晶圆上的蚀刻纹路。林深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屏幕上“棱镜协议”的K线还在温和上扬,但他的注意力早已被另一份报告牢牢攫住——《中国光刻胶产业链白皮书2025》。
数字货币市场的潮汐让他完成了资本的二次积累,但链下客最后那条“技术迭代才是永恒刚需”的消息,像一颗种子在他心底生根。他想起在数字货币领域捕捉到的“数据隐私-车联网”关联,突然意识到:无论是无人驾驶的传感器芯片,还是区块链节点的算力芯片,底层都绕不开半导体制造的“卡脖子”环节——而光刻胶,正是这环节中比黄金更稀缺的材料。
“光刻胶……”他指尖划过报告中“分辨率达3nm”的技术参数,想起失业后在电子厂打零工时见过的光刻机,庞然大物般的机身在无尘车间里投射出幽蓝的光,将电路图案“刻”在指甲盖大小的晶圆上。当时带班的老师傅说:“这机器一滴胶水调不好,整片晶圆就废了。”
电脑右下角弹出一个加密邮件提醒,发件人是“晶圆观察者”——一个他通过海外技术论坛搭上的神秘线人。
“注意‘紫曦科技’的研发日志,他们新一批ArF光刻胶的剥离强度测试数据异常。”附件里是几张模糊的实验室照片,背景中隐约可见标着“国产替代”字样的白板。
林深的心猛地一沉。“紫曦科技”是他近期重点跟踪的本土光刻胶企业,其主攻的ArF光刻胶用于14nm以下制程芯片,正是国产替代最迫切的领域。这名字让他想起申请破产那天,法院外的夕阳,紫金色的光芒穿透云层,带着一种破碎却坚韧的美。
他立刻打开“紫曦科技”的官网,研发动态栏目最新更新的文章措辞微妙:“某核心产品通过关键性能验证,量产筹备进入新阶段。”没有具体数据,没有客户名称,这种“挤牙膏”式的信息披露,和数字货币项目方发布“生态合作”公告时的谨慎如出一辙。
但林深知道,半导体产业链的“话术”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现实。他调出“紫曦科技”的股票走势图——过去三个月,股价在60-80元区间震荡,成交量低迷,看似一潭死水。但他放大K线周期,发现每次股价触及60元时,都有一笔神秘的大宗交易接盘,成交价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像用纳米尺丈量过一般。
“这不是散户能做的局。”林深喃喃自语,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指令,调出“紫曦科技”的股东名册变动。果然,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