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的船员突然喊道,他蹚着没过脚踝的水,指着一丛半灌木状的植物,茎秆粗壮如手腕,根部一半扎在淡水渠,一半浸在咸水洼,顶端结着串状的果实,形状如同缩小的莲子,外壳呈深褐色,带着细密的纹路,“是咸淡水莲!” 船员的声音带着颤抖,“俺们老家叫‘海莲子’,能在河口滩涂长,结的籽又面又甜,去年闹饥荒时,村里人就靠挖这个活命!”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颗果实,剥开外壳,里面的果仁呈乳白色,质地粉糯,嚼之有淡淡的莲香,却比寻常莲子多了一丝咸鲜,显然是吸收了海水的盐分。测量其生长环境:处于咸淡水 “锋面”,每日经历两次盐度变化,根部的细胞能主动过滤盐分,将淡水导入茎秆,叶片则能分泌多余的盐分,在叶尖形成细小的盐晶,如同天然的 “海水淡化器”。
宝儿让人记录咸淡水莲的特性:“茎生水中,叶浮水面,果似莲子,耐盐度中等,生长周期四个月,适合在河口、三角洲推广”,并将其与野菱、野慈姑对比,在海图上用紫色圆点标记,形成 “水生作物三角区”—— 野菱耐纯淡水,野慈姑耐低温淡水,咸淡水莲耐混合水,三者的分布曲线恰好覆盖了从内陆到近海的所有水域,用朱砂笔连接后,恰似为中原的 “治水种粮” 画出了路线图。
午后的潮汐开始上涨,咸水带着贝壳从近海涌入,淡水河渠的水位随之升高,原本清晰的 “水线” 变得模糊,两种水质在平原上剧烈混合,形成无数旋转的漩涡,将泥沙与贝壳卷成浑浊的 “泥龙”。船员们赶紧将船驶向高处的土塬,却在途中发现了更惊人的景象:咸淡水莲的叶片会随盐度变化调整角度 —— 盐度升高时,叶片向阳光倾斜,增加蒸腾排盐;盐度降低时,叶片平展,加快吸收淡水,这种 “双向调节” 能力远超之前发现的任何水生植物。
“这东西比耐盐禾还聪明!” 哈桑用陶罐分别接了咸水和淡水,将莲根分别浸入,根须在咸水中会收缩,在淡水中则舒展,“它知道哪口该多喝哪口该少碰,要是能种在黄河入海口,那些盐碱地不就都能变粮仓了?” 他说得没错,检查被漩涡浸泡的莲株,即使在盐度骤升骤降的环境中,果实依旧饱满,甚至有新的花苞在潮汐中绽放,仿佛在与海浪共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土塬的断层处,船员们有了颠覆性发现。一处被雨水冲刷的剖面中,露出整齐排列的木桩,木桩间填充着糯米灰浆,显然是人工搭建的 “护岸堤”。堤内的土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