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帆在浓雾中如同被浸白的棉絮,甲板上的防压缸已用红漆编号,从 “寒 1” 到 “热 5” 依次排列,缸体表面凝结的水珠顺着编号的凹槽流淌,在舱底汇成细密的水网,恰似海图上交织的航线。宝儿将咸淡水莲的果仁样本放在特制的铜盘里,盘底刻着不同盐度的刻度,果仁在 “半咸” 刻度处停止膨胀,这种精准的适应力让她在海图边缘批注:“咸淡临界值:海水占比三成”,字迹被雾气浸得发蓝,却比任何标记都清晰。
“夫人,雾里有光!” 哈桑举着浸透桐油的火把大喊,火光在雾中只能照亮三尺范围,却发现无数细小的光点在周围闪烁,“这些光比珊瑚泻湖的荧光弱,贴在船帆上像撒了一把碎星,摸上去凉丝丝的!” 他说得没错,船帆表面附着着层薄薄的苔藓,绿色的叶片上布满晶状颗粒,能吸收雾气中的微光并反射,形成天然的发光层,用手触摸,叶片会因温度变化微微收缩,光点随之变暗,仿佛在与船员互动。
老舵手用竹竿敲打船舷,回声在雾中传播得格外远,却听不到预期的礁石回响:“是平流雾带!” 他粗糙的手指戳着海图上 “河口冲积扇” 西北的空白区,“这种雾是海面和空气‘冻’在一起形成的,无风无浪,能连缠三日,雾里的温度比泥炭沼泽还邪门,寅时冻成冰,巳时化成水,船板能一日三变,从冰壳变成湿毡再变成干板。” 他的话很快得到印证,测深绳的麻绳在半个时辰内经历了从僵硬到柔软的变化,绳头的铅锤上凝结的冰碴融化后,竟挂着几缕绿色的水草,散发着淡淡的腥味。
众人在雾中艰难航行,只能依靠声音和触觉判断方位。船桨划动时,能听到 “咚咚” 的水声在前方某处反射回来,说明百米外有暗礁;偶尔有海鸟撞在桅杆上,扑腾的翅膀声能指示气流方向;最神奇的是,那些附着在船帆上的苔藓,会在靠近淡水区时变成鲜绿色,靠近咸水区时转为深褐,如同天然的盐度指示器,船员们渐渐学会根据苔藓颜色调整航向,比罗盘在雾中更可靠。
正午的雾气稍稍变薄,露出周围模糊的轮廓。船队正航行在一片平缓的海域,水下的地形起伏不大,测深绳显示水深始终维持在五丈左右,这在变化多端的归航路线中极为罕见。水面漂浮着大量的枯枝败叶,仔细观察会发现其中夹杂着奇特的种子,外壳呈三棱形,能像小锚一样抓住漂浮物,随着洋流移动,外壳上的纹路如同刻度,记录着在雾中漂流的天数。
“看那些漂浮的木头上!” 曾在太湖边生活的船员突然喊道,他指着一块巨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