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浮木,树干上缠绕着茂密的藤本植物,叶片呈心脏形,边缘带着细小的锯齿,叶面能凝结雾气成水滴,汇聚在叶尖滴落,如同天然的漏斗,“是雾滴藤!” 船员的声音带着惊喜,“俺们那儿的雾岛上有这种藤,能靠雾气活,根须缠在树上能吸干半船的潮气,船上要是多挂几丛,陶瓮里的种子就不容易发霉了!”
他说得没错,摘下一片叶子,能看到叶面覆盖着细密的绒毛,这些绒毛能吸附雾气中的水汽,再通过叶脉输送到根部,藤本植物借此在缺乏淡水的雾海中生存。更奇特的是,其种子的三棱形外壳能感知雾中光线的变化,在雾将散时自动开裂,释放出细小的种子,借助即将到来的风力传播,这种 “等待时机” 的特性,让它们能在变幻莫测的雾海中延续后代。
宝儿让人记录雾滴藤的特性:“叶呈心形,绒毛吸雾,藤茎含水,可作临时水源,种子能指示雾散时机”,并将其与咸淡水莲对比,在海图上用淡蓝色圆点标记,批注:“雾生植物,辅助导航”。她让人采集一些藤茎,用石臼捣烂后挤出汁液,发现水质清澈,略带甜味,虽不及淡水甘甜,却能在紧急时解渴,船员们纷纷用陶罐收集,与携带的淡水形成互补。
午后的雾气中突然出现异常的震动,不是来自水下暗礁,而是空气中某种低沉的轰鸣。老舵手突然跪倒在地,将耳朵贴在船板上:“是潮音!” 他的声音带着激动,“雾里传声远,这是大型海湾的‘回声’,说明西北方百里内有陆地,那是海浪撞在岸上的声音被雾弹回来的!” 他指挥船员竖起长杆,杆顶绑着雾滴藤的种子,三棱形的外壳在气流中旋转,转速越快说明离陆地越近 —— 这是他祖传的 “雾中测距法”,比任何仪器都实用。
随着轰鸣声越来越清晰,雾滴藤的叶片颜色逐渐变浅,从深绿转为黄绿,这是雾中湿度降低的信号。船员们在桅杆上点燃更多的火把,火光在雾中形成长长的光带,如同向陆地延伸的桥梁。突然,了望手大喊起来,声音穿透雾层:“看到树影了!是针叶林的尖顶!”
众人望去,只见西北方向的雾气中,露出无数墨绿色的尖顶,如同漂浮在雾中的长矛,那是沿海山地的针叶林,树干挺拔,能刺破浓雾吸收阳光,它们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如同海市蜃楼,却比幻象更真实 —— 树皮的纹理、松针的形状都清晰可辨,甚至能看到林间飞鸟的剪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靠近陆地的雾层中,船员们有了更重要的发现。一块从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