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
“是黧豆!” 船员的声音带着激动,他摘下一个豆荚,轻轻一捏,“啪” 地裂开,露出黑色的豆粒,表面光滑如漆,“俺们老家叫‘水藤豆’,田埂边的水沟里能长,不怕涝,就是豆荚有毒,得用草木灰水浸过才能吃,饥荒年景救过不少人!” 他说得没错,测量植株的生长环境,发现它们扎根的礁石缝隙中,积水常年不涸,pH 值偏碱性,却富含珊瑚风化的钙元素,适合豆类生长。
宝儿让人记录黧豆的特性:茎秆可攀爬,最长达三丈,能借助珊瑚礁或其他植物向上生长,争夺阳光;叶片的蜡质层能减少水分蒸发,同时防止雨水冲刷导致的养分流失;豆荚的绒毛能吸附水汽,为种子发育提供湿润环境 —— 这种特性让它们在泻湖高湿度、多降雨的环境中,仍能健康生长,从开花到结果只需三十天,且产量比旱地豆类高两成。
午后的暴雨来得更猛,泻湖的水位在短时间内上涨尺许,珊瑚礁缝隙中的积水漫过黧豆的根部,却丝毫没有影响其生长。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植物的根系会分泌出一种黏性物质,能将周围的珊瑚沙黏结成团,形成小型的 “储水罐”,即使在干旱时段,也能为自身提供水分,恰似天然的灌溉系统。
“这豆子比耐涝粟还耐湿!” 哈桑用手触摸被雨水浸泡的豆荚,表面的绒毛吸附着一层水膜,“刚才那阵暴雨,换了海峡的早熟麦早被淹烂了,它倒像喝饱了水,长得更精神了。” 他说得没错,检查被淹没最严重的植株,叶片反而更加翠绿,豆荚也更加饱满,显然有很强的耐湿能力,能在积水环境中正常生长。
在一片较大的珊瑚礁背面,船员们有了重大发现。礁石的凹处有一个天然的石坑,里面散落着十几个陶瓮,瓮口用珊瑚砂密封,显然是为了防潮。其中一个陶瓮里装满了干燥的黧豆,与新鲜的豆粒相比,只是颜色稍浅,外壳的光泽依旧,瓮壁上刻着 “水豆” 二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 “速麦”“荞” 同属一种风格,显然是古代先民对这种作物的命名。
“这些陶瓮的摆放有讲究。” 宝儿观察石坑的布局,陶瓮沿坑壁呈圆形排列,间距相等,瓮底垫着珊瑚砂,能吸收潮气,“说明他们不仅种植这种豆子,还掌握了干燥储存技术,而且豆粒经过筛选,颗粒大小均匀,显然经过人工选育。” 她让人将储存的黧豆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发芽率相差不到五个百分点,证明这种作物的特性十分稳定,经过长期储存仍能保持活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