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夜幕降临时,泻湖的降雨渐渐停止,水面泛起薄薄的雾气,与珊瑚礁反射的月光交织,形成奇特的银色世界。船员们在珊瑚礁旁搭起临时营地,用黧豆的藤蔓和棕榈叶搭建雨棚,棚顶的缝隙能漏下月光,照亮地面上的海图 —— 图上用绿色圆点标记黧豆生长区,蓝色曲线注明降雨的范围,红色箭头画出积水的流向,旁边还附上豆荚的素描,特意标出绒毛的细节。
宝儿借着月光,在海图上详细记录黧豆的生长数据:耐湿程度、生长周期、产量估算,以及与其他作物的对比 —— 比耐涝粟更耐湿,比早熟麦生长周期短,适合在南方多雨地区种植。她让人将收集的黧豆分成四份,分别用干燥的珊瑚砂、棕榈叶、草木灰、陶罐密封四种方式保存,对比不同环境下的保存效果,为日后的推广积累数据。
深夜的泻湖格外安静,只有珊瑚礁上的螃蟹爬行的 “沙沙” 声,和远处鱼群跃出水面的 “扑通” 声。宝儿趴在营地边观察黧豆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叶片会微微张开,吸收夜间的露水,根须则在湿润的珊瑚砂中继续生长,即使在黑暗中也没有停止活动,仿佛在为迎接次日的阳光积蓄力量。这种对环境的精准适应,让她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练就了一身应对各种极端气候的本领。
黎明时分,收集的黧豆已装满四个陶瓮,船员们用珊瑚砂将瓮口密封,再用藤蔓捆扎牢固,小心翼翼地搬运上船。老舵手则在珊瑚礁上做了个标记,用凿子将黧豆的图案刻在礁石上,与古代先民的刻痕并排,新痕与旧痕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人类与这种作物跨越时空的默契。
船队离开泻湖时,朝阳正从珊瑚礁后升起,金色的阳光穿过雾气,将泻湖染成一片辉煌。回望那些生长在珊瑚礁缝隙中的黧豆,它们仿佛在向船队挥手告别,又像是在坚守这片湿润的土地,等待着下一次被发现。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收获的喜悦 —— 他们不仅找到了珍贵的耐湿豆种,更在海图上又添了一笔宝贵的记录,这些发现将为中原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丰富的海图记录,继续朝着下一片海域驶去。甲板上,装着黧豆的陶瓮与之前收集的粮种整齐排列,六个容器如同六颗明珠,串联起从海洋到山地、从干旱到湿润的生存智慧。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这些从珊瑚礁缝隙中寻来的耐湿豆种,终将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那些饱受洪涝之苦的百姓带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