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满油污的工匠中间,毫无丞相的架子。他手中拿着一支刚拆解下来的旧弩箭簇,箭簇由百炼精钢打造,虽已磨损,却依旧寒光凛冽。
“相爷,南中送来的铜料,实在……实在不堪大用啊!”头发花白的大匠李锤,指着地上几件新铸的弩机部件,满脸愁苦,“您看这望山,砂眼密布,稍一受力,怕就要崩裂!还有这悬刀,尺寸偏差太大,强行装上,击发几次必然卡死!”
诸葛亮蹲下身,仔细检视着那些残次品,又拿起旧箭簇对比。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成型:“南中铜料质劣,难以承担强弩核心机括。然我蜀中旧弩,虽整体老旧,部分精钢部件却仍堪用。能否……以旧弩之精钢,补新弩之不足?”
他拿起炭笔,在一块木板上飞快勾勒:“此处,弩机匣主体仍用南中青铜铸造,但关键受力部位——如钩心、牙口——镶嵌旧弩拆解的精钢件!此处,悬刀轴心,以精钢替换青铜!还有望山的卡槽……”
工匠们围拢过来,眼睛渐渐发亮。这并非完美的解决方案,却是绝境中唯一可行的路。用有限的精钢,强化最易损坏、最需强度的关键点,如同给病弱的躯体注入几根强健的筋骨。
“妙啊!”李锤一拍大腿,“相爷此法,或可解燃眉之急!只是……这镶嵌、替换的工艺,要求极高,尺寸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
“无妨。”诸葛亮站起身,目光扫过众工匠,“本相与尔等一同攻关。图纸在此,尺寸公差,务必精确到‘毫’!凡有尺寸不合者,一律视为废品,绝不可将就!”
接下来的日子,工坊成了诸葛亮的第二个家。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丞相,而是工棚里最专注的学徒和最严厉的监工。他亲自测量旧弩部件的尺寸,记录数据;与李锤等大匠反复讨论镶嵌工艺,设计专用夹具;守在淬火炉旁,观察火候,调整淬火液的配比和温度。
汗水浸透了他的中衣,炉火烤红了他的面颊。工匠们常能看到,丞相在连续几个时辰的专注后,会扶着冰冷的铁砧稍作喘息,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姜维多次劝他回府休息,都被他摆手拒绝。
“相父,您咳血了!”一次调试中,诸葛亮又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帕子上鲜红刺目。姜维抢步上前,声音带着哭腔。
诸葛亮推开他搀扶的手,用帕子死死捂住嘴,直到咳声平息。他深吸一口气,声音沙哑却坚定:“无妨……老毛病了。维儿,你看这新淬的悬刀轴心,硬度如何?与旧件相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