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蘸水,将其抹得光滑如镜,严丝合缝。他动作专注而虔诚,仿佛不是在填补泥缝,而是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
马钧展现奇才
而马钧,则被王锤指派去处理那个关键的汽室与风道接驳口。他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围着预留的孔洞和旁边放置的沉重青铜缸体仔细端详,手指轻轻敲击着缸壁,侧耳倾听回音,又用一根细草茎测量着接口的间隙。他那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专注的光芒,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眼前的结构。
“老师傅,”马钧指着青铜缸体下方预留的接口,“此处若按常法直通,汽力冲入风道,首尾难顾,易生涡流泄气。需在此处,”他用手指在缸体底部边缘虚划了一道,“预先铸出一道浅弧形凹槽,形如半月,导引汽流初入时便带旋势。”他又指向风道入口的陶管,“此处内壁,亦需趁泥坯未干透,用硬木模压出一道与之相合的凸棱,形成‘回旋槽’的起始。两相契合,汽流自旋而入,其力倍增,其泄自减。”
王锤听得目瞪口呆,马钧所言不仅清晰,更具体到了铸造和塑形的细节!这绝非凭空想象,而是对流体、对力量传导有着深刻直觉的天赋!他立刻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娃子,你来指点,老夫动手!”他心中那点疑虑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发现璞玉般的狂喜和郑重。
马钧也不怯场,立刻找来一块湿泥,手指翻飞,迅速捏出一个带凹槽的缸体底部模型和一个带凸棱的风道入口模型,结构清晰,比例精准。王锤看着这泥模,眼中精光爆射,立刻招呼人手,按照泥模指示,小心翼翼地修改青铜缸体的浇铸范模(利用预留的泥芯位置),并在风道陶管内壁趁湿塑形。
汗水顺着他沟壑纵横的脸颊流下,冲出道道泥痕,他却浑然不觉。马钧则在一旁,不时指出细微的调整,角度、弧度,力求完美契合。炉火持续烘烤着,炉体表面的细小裂纹在王锤的妙手下被一一加固,而那个关键的汽风接驳口,则在老少两位匠人前所未有的合作下,被赋予了奇妙的“旋”势。巨大的泥炉如同一个正在被赋予生命的巨兽胚胎,在文火的舔舐和匠人全神贯注的雕琢下,渐渐褪去湿气,显露出一种粗糙而坚韧的质感。蒸汽鼓风的核心——那个沉重的青铜活塞缸体,也被几个壮汉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抬进了预留的方形孔洞。王锤和马钧一同检查了缸体与炉壁、以及那精心塑造的带旋槽接口的接合处,再次用特制的填料细细封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日头渐渐偏西,炉体的烘烤已近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