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进行变化,而0攻角转向完全在水平方向。如此一来,使用0攻角机动技术一方的战斗机,其让机头指向对手的速率和常规方式比起来,高出一个数量级都算低估了。
而机头指向性在战斗机上,基本上就是进攻能力的直接表现。毕竟火控雷达还是装在机头的,你不用机头对准敌方,那想要瞄准的难度还是很大的。使用0攻角转向技术,在进攻上的优势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0攻角转向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动作,不论是航向角还是转向速率,其变化完全是非线性的,不论是飞行员还是导弹的算法,都完全无法对这种转向做出预测。而传统的转向看似突然,实际上在有经验的飞行员和导弹眼里,不论是其转向速率还是航向角的变化,实际上都是可预测,可计算的。
这意味着掌握这项技术之后,战斗机飞行员在面对导弹时,可以完全跳出传统的规避机动+干扰弹模式,转而使用0攻角机动,直接让导弹无法准确预测位置从而脱锁。哪怕进入到机炮格斗,掌握这门技术也能直接让对手无法准确判断方向从而轻松逃离。
在防御上,这技术已经超越了一切的现有防御机动,那简直就是无敌外挂啊兄弟。
最后,廖勇实现0攻角转向的方式,是用分布式矢量系统来提供转向所需的向心力,从而不需要拉攻角,用机翼产生更大的升力来提供向心力。这意味着原本伴随攻角产生的巨大诱导阻力也不存在了。
因此,尽管不论如何,发动机的推力都没有严格按照飞行方向做功,而且还因为给辅助喷嘴分配推力从而降低了飞行方向上的推力,从而损失了能量。但是因为这些原因损失的能量,和克服诱导阻力所需的能量比起来,那低了可不是一点半点。这意味着在使用0攻角转向后,战斗机的剩余能量也是远高于常规转向的。
好了,现在连攻击后的进行脱离或者防御后的发起反击的能量基础都有保证了。
综合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空战里,0攻角转向技术可谓是进可攻退可守。如果掌握了这一技术,那在空战里的优势几乎是压倒性的,甚至可以称为是降维打击。
光这一点,廖勇只要将相关的技术整理出来,那未来全联邦航校的走廊里都得挂着他廖勇的大头照以示敬意。
这也是李听寒早早等在机库的原因,实际执行空战的时候廖勇是行家,但是搞理论,她是行家,别忘了,她可是圣剑项目的总师+总负责人,单就纯理论而言,李听寒比廖勇差不了太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