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飞涨。别的大户一听有道理,也有样学样,让王尚书按去年的正常价,用粮食、食盐、黄糖来抵。
王尚书挑挑眉毛:幸亏南海何氏第二批的稻米已押送到洛阳,正好,直接拉来给这些人抵账。又写信给儿子,让他们把胶东囤的海盐送一批到庆州。
王雷跟王霆议论这事:“二弟,你说阿父怎么这会折腾?今年好几处报了旱灾,正是需要观望的时候,他非要王氏一族买下庆州的福寿山,举族搬迁,这得花多少钱呀。”
小白先生笑道:“这正是王大人高明之处,要不是大旱,人家还不一定想卖山地呢。王氏族人也不少,不是难挡天灾,不一定舍得离开住了几十年的都城呢。哥也听说了,数州干旱,粮价飞涨,稻米是让南海何氏提前收好运来的,价格不高,这就占了大便宜。”
王霆道:“阿父也是,粮价大涨,干嘛不囤货居奇,抓住机会高价走货发笔横财。偏在这节骨眼上,用去年的旧价,拿粮食来买山地呢?”
小白先生想了一下才道:“哥觉得王大人挺高明,粮食在他手里,是可以发笔大财。不过,对你们家的名声可没什么好处。横财这种东西,最易引起别人眼红,还不如买山。钱在手里固然好,却不会自己生钱,可是地在手里,以王大人的能耐,以后可会生生不息的。”
王雷想想,也道:“白兄,老弟觉得这样也好,那些大户手里有了粮,恐慌就会少一些。阿父手里的粮少一些,就不会有人过于眼红。二弟,你明日就派人,把库存的食盐和粮草送到庆州寿县,交给阿父派的人那里去。”
寿县的几个大户点收了稻谷、食盐,十分满意。刚好大旱,山地的苗全蔫了,基本颗粒无收的样子,也不用理会,直接给王氏接手就是了。
王氏族人中老弱病残先送到小北山的车马店安身,青壮人士全到福寿山干活去,先建福寿村。这次又请到了洛子青老先生来主持,赵州今年也大旱,洛老先生正发愁呢,就有王尚书派人来请。说请他们全家去小北山避灾,顺便在离那里一百二十里的福寿山建福寿村,用粮食、食盐、黄糖支付老先生的工钱,价格跟去年的一样。
洛先生大喜,赵州的粮价已经涨了好几倍了,自家的水井也开始浑浊。小北山的工程是他领队建造的,知之甚详,那里的水源比较好。其实也不奇怪,小北山种满了果树,有树的地方水土比较稳定,地下水位就不会下降得太快。
王尚书也是有私心,洛先生这么个大才,平日想招揽人家还不一定来呢,大灾之时也是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