妃不疼爱儿子,照他看,阎充华还不如皇贵妃呢。皇贵妃为了儿子,是敢跟前皇后同归于尽的,这才是为儿子打算的母亲。
其实吧,只要人品不好,有些事怎么办都不对。高平王生来就不安分,又虚伪又自私,母妃的管教对他来说,都是束缚,都是不服气。俗话说得好,人穷志短,马瘦毛长。高平王觉得自己手头紧,成日脑子里想的就是弄钱,甭管是坑蒙拐骗,还是仗势欺人,只要有利益,他的底线很低。
都城大旱持续,恐慌越来越大。王家的族老们不约而同地找王尚书议事,问他之前建议迁居小北山附近的事,能不能现在开始办?王尚书先是一愣,后来觉得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永安太平几十年了,你想让一族人迁居,不好统一思想。人多了想法就多,没有大的借口,总有些人不愿意去。现在这场大旱,物价猛涨,饮水费劲,估计王氏族人是吓着了。
王氏族人空前团结,各自把家里的活钱都拿出来交给宗族老人,他们委托了王尚书,让他全权负责。王尚书派人去庆州找了韩刺史和陈郡守,各自给送了一份大礼。说想在庆州买些山林土地,准备安排王氏族人迁徙。
韩刺史和陈郡守两人都表示:可以是可以,就把小北山边界往南方向,距离大约一百二十里外的福寿山卖给王氏,福寿山方圆有四百多里,有一大部分是庆州寿县治下,寿县很穷,之所以穷,就是因为这座山实在没什么出息,面积这么大,偏种什么都长得不咋样。
寿县县令也姓王,是太原王氏的一个族人,他收了王尚书给的大礼,也欣然同意。寿县县衙经过考虑,可以每亩五贯钱的价格卖给王氏。还有些山地是分属隔壁福县几家大户的,可以出面商谈,不能强买强卖。而且今年庆州也有旱情,不知道旱到什么时候呢。到时赔了本,可不要埋怨。
王县令出面,经过跟福县几家有地权的大户商量,总算是达成了协议,每亩山地六贯钱的价格卖掉。山地干旱,出产不丰,这个价格已经不低了。今年大旱,山地是绝收的,他们事前也没准备,去年的粮都卖了,库存的粮食不是很丰盈,眼看着粮食一天一个价,心急如焚。以后的事谁也说不准,人要是都饿死了,这山地留着也没什么用,还是换点粮食、食盐之类的好,先渡过眼前的难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有一家大户脑子好使,就提出来,他们家卖山地不要现钱,要粮食,最好是稻谷,再要些食盐也行,而且价格还得按去年的价格算。民以食为天,就怕灾情漫延之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