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来临。北山村还余有一些三进的四合院,给洛先生住一处,把他留下来最好。就是留不住,宅子他也带不走,没什么损失的。
洛先生考虑了几天,跟三个儿子商量一下,留未婚的小儿子带两个仆人看家,家里的物资统统留下,其他家人跟着洛先生去北山村避灾。到了北山村,看到漫山遍野的果树,全是硕果累累,洛家人万分欢喜,这是个好地方啊。王一和让人给洛先生一家安排一个刚装修好的三进四合院,洛家人更满意了,这不比赵州的宅子差,甚至村里的路更好些。
洛先生在北山村休整了三四天,就跟王一和他们讨论起福寿村的建造。王一和道:“王氏族人如今都在小北山呢,几个族老去了一趟福寿山,不是很满意。洛先生来了,咱们就有主心骨了,明日咱领着洛先生去亲眼看看,怎么弄。今年大旱,就怕福寿山没水,要是没水,啥也干不了。”
洛先生笑笑:“一和,你不懂,凡是大山,十之八九有水源,只是隐藏较深,开发费劲些。不过,越是大旱,人手就越是充足,只要说用粮食结算,那帮人什么都能干,还能创造奇迹。你听说过蜀地的深筒井吗?为了抽取地下几丈深的盐卤,有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能打细长的竖筒井,最深可打十几丈。而且,老夫还听说,前司农寺的姜大人正好在青州王刺史手下做事,那技术原是他想出来的。王刺史也是王氏族人,安排下属过来帮忙打些深井很方便,井深必有甜水,今年又不住人,那些井水够饮用和建房就行了。”
王一和听了恍然大悟,专业的事就要请专业的人来做。王一和问道:“洛先生,您怎么知道姜大人的事呢?你们认识啊?”
洛先生笑:“当然了,老夫跟姜大人算半个师兄弟呢。姜大人是搞农业的,他对水利工程很感兴趣,二十七岁那年,把老夫的伯父请去都城,求教做堰之法,有半师之谊。后来姜大人在工程上有什么难题,总会写信跟师傅求教,总说自己是师傅的门外弟子。他给蜀王弄深筒井的时候,还找了洛氏不少师兄弟去帮忙。”
王雷收到王一和的信,看了一眼,就让人去请姜大人,姜老爷子想了一下,跟王刺史提了一个要求:“老夫很喜欢青州这个地方,决定在这里养老了。听说大人修广平村,给他们几个一人一个四合院,怎么就没想起老夫来,大人也给老夫安排一个三进四合院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雷都气笑了,这帮老人,有便宜就占,没便宜创造机会也要占。现在急需用人,人家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