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焦香混着绘图墨水的檀木味,像她揉泥时,松木灰与陶土混合的味道。“数学家会说这是概率事件,”她的指尖终于落下,轻轻点在渍痕中央那片最深的褐色上,“但我觉得,这是泥土在认亲。”
赵环的笔尖顿了顿。他想起三天前,郭静为了调试一种能呈现“星子坠入春水”效果的釉料,在工作室守了整整四十个小时。他去接她时,看见她把不同比例的金属氧化物粉末排成整齐的小堆,像他排列结构计算参数的样子。而窑炉旁散落的试片上,那些不规则的釉色流淌痕迹,当时他只觉得是随机的物理反应,此刻却在这张被咖啡污染的图纸上,看到了惊人的相似性。
“结构工程师会称之为‘非结构性破坏’。”他抽出一张透明的硫酸纸,小心翼翼地覆盖在污渍上方,用铅笔勾勒出渍痕的轮廓,“但建筑师会承认,有些破坏能催生新的平衡。”
郭静忽然笑了。她想起上周他们在老城区考察时,看到一栋民国建筑的山墙被台风掀掉了一角,露出内里交错的木梁,阳光穿过破洞时,在地面投下的光斑竟与赵环手机里存着的某张哥特式教堂肋拱剖面图惊人地相似。“就像我那只被你说‘结构不稳’的茶杯?”她歪过头,看着他笔下逐渐成形的轮廓线,“你当时还说,手工捏制的杯口弧度不符合力学原理,容易倾倒。”
“事实证明它确实在茶几上倒过三次。”赵环的铅笔在硫酸纸上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恰好框住渍痕边缘那道最不规则的凸起,“但现在看来,那道弧度的曲率半径,和这咖啡渍的某段边缘完全一致。”他忽然停笔,指着图纸上被污渍浸染的一个节点,“你看这里,原本设计的是直线型排水槽,被咖啡液这么一浸,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合理的曲面形态。”
郭静的手指轻轻按在硫酸纸的一角,防止夜风把它吹起来。灯光透过纸张,让赵环勾勒的轮廓线变成半透明的金色,像她在窑火中看到的釉料结晶边缘。“这让我想起陶瓷史上的‘缺陷美学’。”她轻声说,“宋代哥窑的开片本是烧制失误,却因为裂纹的随机性,成了独特的审美符号。就像这咖啡渍,它毁掉了你的精确图纸,却无意中完成了一次人与自然的合作创作。”
赵环放下铅笔,起身去倒了两杯温水。工作室的冰箱里还剩着半盒郭静下午带来的绿豆糕,用油纸包着,放在一堆建筑规范手册上,纸角被风吹得微微卷边。“但建筑不能依赖偶然性。”他把水杯递给她时,目光又落回图纸上,“每一道线条的粗细,每一个节点的角度,都需要经过计算验证。就像你调釉料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