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环把那个长方体的盒子在办公桌上转了三圈。牛皮纸的原色包装上,他用0.3mm的针管笔描了三道斜线,像极了工作室落地窗切割晨光的角度。此刻下午四点的阳光正透过百叶窗,在纸盒上投下规则的光影,那些他刻意捏出的褶皱便在光影里显影,像极了郭静上次给他看的陶艺手稿里,陶坯阴干时自然收缩的肌理。
“赵工,这是明天要给甲方的终版模型。”实习生小陈抱着泡沫箱进来时,看见总监正对着一个巴掌大的纸盒发呆,“您这包装……是新的设计语言?”
“嗯,”赵环把纸盒往文件堆里推了推,指腹蹭过牛皮纸边缘被指甲掐出的细痕,“做了个微型概念模型,给合作方的备选方案。”他没说这盒子里装的是用3D打印笔做的迷你版工作室模型——他按郭静陶艺室的尺寸缩小了一百倍,连窗边那台陶轮的轴承细节都用金属丝弯了出来。
包装纸是他跑了三家文具店才找到的,克重刚好能在捏褶时保持挺括,又不至于硬得像建筑图纸。昨晚在书房裁纸时,他对着CAD图纸量了半小时,计算最佳的褶皱角度——15度角能让光线反射出类似陶釉开片的效果,但实际折叠时,手指总会在纸边留下意外的弧度,像郭静捏陶时拇指按出的指窝。
“郭老师,您看这个釉色……”隔壁陶艺工作室的学徒正举着个未上釉的陶碗请教,郭静接过来时,指尖蹭到碗底未修平的泥痕。她忽然想起三天前在咖啡馆,赵环推过来的糖罐在桌上滚出一道弧线,糖粒洒在菜单背面,恰好堆成她设计稿里“星子坠入春水”的构图。
“就用昨天试的那个月白釉,”她把陶碗放回架子,目光扫过窗台的牛皮纸信封——那是赵环前天送来的《建筑中的光线诗学》,扉页用铅笔圈了段话:“天窗倾斜角15度时,星轨投影与地面夹角成黄金分割。”信封背面有片极细的木屑,她对着光看了半天,认出是建筑模型常用的椴木。
门铃响的时候,郭静正在揉新的陶泥。来者是赵环的实习生,抱着个印着建筑事务所logo的纸袋:“郭老师,赵工让我把这个给您,说明天项目洽谈要用的陶艺装置参考模型。”
纸袋很轻,晃起来有轻微的碰撞声。郭静拆开时,先摸到一层棉絮状的填充物,像是建筑保温材料的微缩版。拿出那个牛皮纸盒子时,指腹立刻陷进一道精心设计的褶皱里——那处凹陷的弧度刚好贴合她捏陶时中指的关节,纸面上的针管笔线条在灯光下泛着墨色的光泽,像极了她窑炉里冷却后釉面的金属感。
她用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