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轻轻刮过褶皱的边缘,牛皮纸纤维的粗糙触感让她想起揉泥时陶土颗粒擦过掌心的温度。盒子侧面有个用纸条拧成的提手,编法很像建筑工地上常见的钢筋捆绑方式,但末端却打了个陶艺里用来固定坯体的“死结”。
“这包装……”她对着光举起盒子,发现那些斜线并非随意绘制,透过光线能看到纸层叠处形成的阴影,恰好是她上周画在设计稿上的“星夜春水”波纹走向。最妙的是盒盖顶端的褶皱,捏合处鼓起的弧度,像极了她刚烧成的那批“星落”系列陶碗里,釉料在高温下自然流淌形成的丘壑。
晚上十点,赵环收到郭静的微信,只有一张照片:牛皮纸盒子被拆开平放在陶艺工作台上,包装纸的褶皱被小心地展平,旁边放着一块揉好的陶泥,泥块上用竹刀刻着与包装纸线条完全重合的纹路。
他拨通视频电话时,郭静正拿着那块陶泥对着镜头:“你这褶皱捏得像模像样,”她指尖按进泥块上模拟褶皱的凹陷处,“就是纸的克重选得太‘建筑’了,要是换成景德镇的手工皮纸,吸水后能跟陶土产生一样的收缩肌理。”
“下次试试,”赵环看着屏幕里她指尖的泥渍,忽然想起白天包装盒子时,自己反复调整褶皱深度,直到那道凹痕能刚好卡住食指的第二关节——就像郭静上次演示拉坯时,手腕压在陶轮上的角度。
“我还发现个有意思的,”郭静把包装纸翻过来,背面用铅笔描着细密的网格线,“你这褶皱是按斐波那契数列算的吧?但最后一道褶子偏了两毫米,”她指尖点在纸角一处被反复捏压的痕迹上,“像我烧窑时总忍不住多守半小时,结果釉色就多出点意想不到的窑变。”
赵环笑了,伸手拿起桌上的包装纸样稿——那上面画满了废弃的褶皱草图,最后一版角落里用铅笔写着:“15度角理论最优,但郭静揉泥时手腕会偏3度。”他没说那天在画廊,看见她抚摸油画时,指尖划过画布的弧度,刚好让他算出包装纸最佳的捏褶力度。
“明天项目会,”郭静把陶泥放在转盘上,竹刀沿着模拟的褶皱纹路划出弧线,“甲方要是嫌陶艺装置太随性,我就把这包装纸摊开,告诉他们什么叫‘理性计算后的偶然美学’。”
电话那头传来纸张翻动的声音,赵环看着自己办公桌上未封的快递盒——里面是给郭静的新礼物,这次他用了景德镇的手工皮纸,特意在包装上留了处湿润的褶皱,像极了陶坯刚上釉时的水痕。他知道等郭静收到时,那处褶皱会随着水分蒸发形成独特的裂纹,就像他们每次讨论设计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