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丝在咖啡馆的玻璃上织成细密的网,将午后的光线滤成柔和的鹅黄。赵环推开雕花铁门时,风铃的震颤与咖啡机蒸汽的嘶鸣恰好构成一组和弦——他注意到郭静选的这家店,连空气里都浮动着某种刻意安排的偶然美学,就像她陶艺工作室里那些看似随意堆叠的匣钵,实则暗合着火焰升腾的轨迹。
“这里的埃塞俄比亚豆用的是中深烘焙,”郭静推过一杯手冲,褐色液体在粗陶杯壁上留下的挂痕,让赵环瞬间联想到自己画剖面图时,钢笔墨水在硫酸纸上晕开的层次,“但我让他们把研磨度调到了20号筛网通过率80%,有点像你说的‘建筑材料的颗粒级配曲线’。”
他低头看向杯口氤氲的热气,忽然想起上周在她工作室看到的泥土筛分场景。那些不同孔径的筛网层层叠放,赭红色陶土从网眼漏下时,形成的弧线像极了他设计的阶梯式景观瀑布。此刻郭静指尖绕着杯沿的动作,与那日她用竹片刮平陶坯的手势惊人地重合,连指关节弯曲的角度都带着某种材料驯服后的韵律。
“你筛选陶土的筛孔直径,”赵环从公文包里取出平板电脑,调出一组数据模型,“如果换算成建筑用的砂石级配,大概相当于4.75毫米筛孔通过率控制在60%左右。”屏幕光映在他眼镜片上,反射出郭静微蹙的眉头,“但你的手工捏坯要求颗粒保留一定棱角,这和混凝土骨料追求的圆滑度刚好相反。”
“所以才需要‘参数对话’啊。”郭静忽然笑起来,从帆布包里拿出个牛皮纸信封,倒出几捧不同粒度的陶土,“这是我从不同矿脉采集的样本,最细的像咖啡粉,粗的能看到石英颗粒。上次看你画幕墙分格图,突然想到——建筑的‘缝隙’是为了对抗热胀冷缩,而陶土的‘缝隙’是为了留住火焰的呼吸。”
她拈起一撮粗陶土,让它们从指缝间漏下,颗粒撞击桌面的声响,与赵环电脑里播放的建筑声学模拟音频竟有几分相似。这个发现让两人同时愣住,仿佛在不同介质中捕捉到了同一种时间的频率。赵环下意识打开笔记本,开始记录陶土粒径分布与建筑材料级配的对比曲线,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与郭静用指甲轻叩陶杯的笃笃声,在雨声的背景里织成细密的经纬。
“你知道吗?”郭静忽然凑近,发梢扫过赵环的手背,带来一阵带着窑火气息的微风,“我第一次给陶土过筛时,总觉得那些漏下去的细粉像星子穿过筛网的缝隙。后来看到你设计稿上的天窗示意图,突然明白——我们都在试图用某种‘尺度’,让光和火以特定的形态穿过物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